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越来越多的天津人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事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7日10:51 新华网

  新华网天津7月17日电(记者于荣、陆文军)“无语良师,感恩至深”。台湾致理技术学院副教授师哲雄在参观天津医科大学“生命意义”展室后发出了由衷地感叹。这座特殊展室中的展品是天津医科大学创始人朱宪彝所捐献的部分器官标本和大量自愿为医学研究捐献遗体的普通人亲笔书写的遗嘱。

  天津医大“生命意义”展室的前身是医学伦理学教育基地,至今已接待上万名的参

观者。著名内分泌学家、医学教育家朱宪彝逝世前留下遗嘱,献出遗体及全部财产支持医学事业。在朱教授的感召下,各界人士纷纷自愿捐献遗体。

  天津市宝坻区大白庄大刘坡村农民李伯英,是天津第一个将遗体捐献于医学研究的农民。在中国农村,传统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入土为安”等观念依然影响、制约着人们。李伯英在胃癌晚期,不顾家人的反对,忍着剧痛,经过多番周折找到天津医科大学,希望能将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

  赵永华是天津市的一位普通工人。2001年,他在报上得知发达国家的遗体捐献率已达50%,于是就计划同有关部门联系签订遗体捐献合同。

  赵永华签完捐献遗体合同后,又构想出建立捐赠遗体的组织,以推动遗体的捐献,他走访了很多部门与有关人士交涉,进一步推进了组织的建立。2003年,天津市在蓟县建立遗体捐献人的纪念林。而赵永华至今还在为建立遗体捐献组织而奔走。

  在天津医科大学自愿捐献遗体的记录上,记载着211个名字,他们中有大学教授、书法家、政府官员,也有普通工人或是农民。遗体捐献者中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29岁。

  一位志愿捐献遗体的书法家曾在遗嘱中写道:“在你的生命中时刻准备着去帮助别人,死后同样也是如此。”

  如今,天津医科大学每逢新生入校或是毕业生走上社会,都要来“生命意义”展室上特殊的一课。该基地还接待了来自印度、斯里兰卡、日本等国家的专家或留学生,台湾、香港等地的专家教授和学术团体也前来参观。目前,中国在遗体捐献方面刚刚起步,现在需要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使志愿捐献遗体成为人生百年后的另一种选择。(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