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百年老街客稀少 劈柴院等待中没落抑或重生(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7日11:24 青岛新闻网

  

百年老街客稀少劈柴院等待中没落抑或重生(图)

  

百年老街客稀少劈柴院等待中没落抑或重生(图)
劈柴院现状。芦智峰摄

  

百年老街客稀少劈柴院等待中没落抑或重生(图)

  延安三路上的劈柴院老招牌。

  一百年前,德国人修建了江宁路。80年前,“院内皆劈柴架屋”,这里始称为劈柴院,二十多个院子汇集了商业、餐饮和娱乐业。20年前,这里的小吃独占岛城鳌头,红火一时。8年前,这里走向衰落。至今,仅剩三家小饭店苦苦支撑。

  百年劈柴院的历史,犹如人生一样跌宕起伏。七月的市民月,一条来自市民的建议再次将劈柴院扯进了人们的视野。劈柴院,是在默默等待中没落,抑或重生?

  想当年

  排长队来此解馋 马三立来此练摊

  “相见不如怀念。”劈柴院之于市民张锐来说,这种感觉特别强烈。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张锐二十多岁,每月发了工资,常常和两三同事相约来到劈柴院,点上几个小菜,喝上三五扎散啤,青春的时光就在这种随意的挥洒中度过。“那是一种非常爽的感觉。”20年过去了,当年的情形依然让他难忘。

  恍如昨天。现在,每天上下班的时候,张锐乘坐的2路公交车都要经过劈柴院,偶尔从江宁路口望进去,一片破败的情形让他徒生几分感慨。

  居民老唐坐在江宁路一家已关门的饭店门前,面前的方桌上放着一壶清茶,夕阳下,透过狭长的劈柴院向外望去,是国货公司高高的建筑。一阵穿堂风吹过,让人感受到几许凉爽。小巷内偶尔是行人走过,但都很少留意两侧的变化。一说起劈柴院的往昔,老唐的眼神不由得凝重起来。“那时上早班的时候,花上五角钱喝碗豆腐脑,再加一个三角钱的茶叶蛋,骑上自行车就走了。巷子里到处是人,哪家的生意也不差。”老唐说的也是八十年代的事。“你看,前边那拐角的地方,原来有一家饭店专门卖各种打卤面,各种口味的都有,饭店门口经常排起长队。一种熏鱼面更让人难忘,煮好的面条上浇上卤汁,再放上两块熏鱼。花钱不多,吃得舒服。”老唐说。

  “1998年离开中山路,我再也没有到劈柴院去过。”从七十年代起在中山路原乐口福饭店担任经理的董书山对记者说。“劈柴院是青岛饮食文化发展历史中特别重要的一页,也是青岛民俗的体现。可惜,现在没落了。”

  文史专家鲁海对劈柴院也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从他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年这里商贾云集、小吃风行的情形。

  劈柴院像老北京东安市场一样,是个门类齐全的市场,主街通往北京路一段主要是酒馆,当年比较有名的有元惠堂、李家饺子楼等。元惠堂是鲁菜中济南菜系的名店。酒馆门前则是熟肉摊,经营猪头肉、酱肝、扒鸡等,来此吃饭的市民叫上二两酒,再切盘熟食,吃得痛快。江宁路西段,以卖糖果及花生、瓜子、栗子等炒货为主,多为前店后厂,零售加批发。除了吃之外,这里还有许多可看的,相声演员马三立、山东快书演员高元钧、山东琴书演员李金山、高金凤、山东曲艺世家刘泰清等等,也都曾在这里练过摊儿。1984年马三立来青岛出席会议,还专程到劈柴院寻访旧地。

  劈柴院邻近大港和小港,渔民和海员是这里的常客,也带动了这里的人气,当时的热闹是出了名的。

  而现在,“冷清”成了劈柴院的主题词。

  现如今

  百年老街客稀少百年老店难寻找

  在河北路上,不少饭店打着“劈柴院百年老字号”的招牌,但经营的多是千篇一律的海鲜,特色风味已无处可寻,和劈柴院本身已相去千里。中午时分,门口的大排档中空荡荡地没有几人,吃饭的也多是外地游客。

  听说原来劈柴院的业户有一些在市区的其他地方开设了新店,在延安三路68号,记者找到了“劈柴院张家坛子肉”的招牌,这家名叫“隆兴旺”的饭庄是张利民今年春节过后才开张的。

  张利民是1998年左右离开劈柴院的,这也是劈柴院生意开始不景气的年份。张家坛子肉是其父张兆林老先生独创的一道小吃,专门经营坛子肉的小店1978年11月中旬在劈柴院开业,店面虽然不大,但坛子肉却风靡一时。“张家坛子肉养了岛城三代人。”张利民说。

  离开劈柴院后,张利民就很少回去过。先是在家里休息了两年,后来在燕儿岛路开了一家酒吧,两年后,张利民还是抛舍不下家里的老手艺,在台东六路开了饭店,坛子肉自然也是招牌菜,后来,那里的租金太高,春节后又在延安三路选择了一家店。“虽然开张才几个月,但许多老青岛经常来这里品尝、怀旧。昨晚,原来在环球和国货工作过的一些老职工来到了店里。”记者在饭店里看到,几乎前来就餐的市民,都要点一份坛子肉。张利民认为,劈柴院的老牌子为饭店平添了许多人气。在长春路上,张家的第二家店同样人气颇旺。

  和张利民一样,还有一些原来在劈柴院开店的业主开始异地自救。劈柴院原来有一家“清真饭店”,现在是位于湛山的“天天渔港”。在保留原来风味的基础上,“天天渔港”更注重创新,目前的生意很火,而且开设了第二家店。“高记羊肉汤在延吉路也开了新店。”张利民介绍说,这家羊肉汤也非常有名,是当时劈柴院的特色小吃之一。

  “现在在街上还看到一些小店也打着劈柴院的旗号,比如‘劈柴院某某家馄饨,但其来历却不清楚。”很显然,这些小吃是借“劈柴院”这一品牌之光。“如果这些业户的小吃质量较差,会坏了劈柴院的名声。”张利民担忧地说。

  探原由

  云霄路抢了风头劈柴院先天不足

  江宁路上,两侧门头上褪色的字迹,都是一家家饭店的名称,从此可以看到当年红火的迹象。

  红火的劈柴院何以迅速地衰落呢?在许多显而易见的原因背后,还有什么?

  “云霄路美食街开业后,吸引了许多人,劈柴院的人气相对就少了。”张利民说。江宁路上的一位居民也谈到了云霄路对劈柴院的影响。当然,劈柴院的兴衰与整个中山路和西部的商业落败是分不开的。”中山路的人气没有了,劈柴院自然也很难力撑。

  “没想到,留在劈柴院的这种选择并没能挽救劈柴院,这里还是逐渐走向了衰落。”老唐不无遗憾地说,从1998年起,这里的人气便渐渐小了,业户们难以为继,有些便关了门。

  “劈柴院本身也有问题,地方太小,房屋过于破旧,就餐环境已不能满足当下人们的需求。”一位市民说。

  劈柴院的衰落,直接产生的结果是:许多青岛特色小吃消失了。

  看未来

  振兴要靠老品牌政府还得搭平台

  对于劈柴院的现状,多是遗憾的声音。如何恢复劈柴院的品牌,专家们见仁见智。

  “在几次相关的会议上,谈及劈柴院时,我只是介绍一下它的历史,如何振兴这个品牌?我的态度非常谨慎。”文史专家鲁海介绍说,当年劈柴院能够红火,主要靠的就是人气。

  鲁海说,劈柴院邻近大港和小港,主要是有两个港口支撑,而现在,大港已迁到了海西湾,小港也不像以前红火,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在小港建设劈柴院,是否合适有待商榷。鲁海同时指出,现在人们一谈到劈柴院,主要是指这里的饮食文化,其实早期的劈柴院是集商业、餐饮和娱乐为一体的,面向普通大众的文化场所。现在青岛需要这样一个地方,但选在什么地方需要慎重决策。

  “三斤嫩姜抵不上一斤老姜。”这句俗话揭示的就是老品牌的影响力。张彦昌,青岛饭店副总经理,他认为青岛饭店在迁出中山路后能够重振雄风,靠的就是品牌的力量。“青岛饭店迁址香港中路只有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但却在高档酒店林立的区域站稳了脚跟,其经营收入也比前几年翻番,靠的就是老字号的影响力。”

  张彦昌认为,对于劈柴院和其他特色小吃的恢复,政府应当搭建一个平台,从规划上予以业态的引导,“完全可以考虑建设一条小吃街,把青岛的所有特色小吃放在一起,当然也包括劈柴院。”

  “中山路商贸区的改造,小港的改造和海底隧道的建设,都为西部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现在就应当考虑这些问题。”张彦昌说。

  作为我市饮食界的名家,董书山认为,劈柴院的小吃想要重生,既要保持特色风味,又要体现现代饮食的规律,符合健康营养的要求。同时他谈到了人气、地气和财气。

  “从来旧事物都要被新事物所取代,这是自然规律无法改变。但人有怀旧的天性,常常会想念昔日的风光而引起怅惘之情。”(吴祖光语)因为怀旧,老品牌有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如果再善于创新,老品牌会老而弥坚。

  有人说,老品牌是历史的积淀,是一座城市文脉的延续,用多少钱也买不来。对老品牌衰落的漠视,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城市的不负责任。

  即将离开劈柴院的时候,一位导游陪着外国客人来到了这里,她向客人介绍着:“这里曾经是一条有名的小吃街。”

  劈柴院莫非只能以一种遗迹的形态存在于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劈柴院往日的辉煌只能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

  我们期待着劈柴院重生的那一天。记者芦智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