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偷渡农民当上出版社副社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02:23 东南快报

  自称“耶鲁大学博士”、“名门之后”的沈镇林被任命为北京某出版社副社长长达两年之久,当这个副社长把自己“吹”为美籍华人时,怀疑的目光渐渐凝聚。一封内部的举报信将司法机关引入了整个事件的调查——原来标榜自己是“耶鲁大学高才生”博士的副社长实际上只是一个高中毕业的偷渡客。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该人涉嫌利用非法手段贪污了出版社54万余元组稿费。

  升迁:耶鲁大学博士受重用

  不到两年时间被任命为副社长

  1999年8月,耶鲁大学的博士生沈镇林应聘到北京某出版社。沈镇林时年28岁,他到出版社应聘得益于出版社社长吴洁(化名)的引荐。

  美国知名大学的名头给沈镇林添彩不少,沈镇林先后在出版社编辑出版图书98种。他说这些书稿为其在耶鲁大学的导师和师兄弟的作品。不久,沈镇林便出任社长助理,不到2年的时间里被任命为主管组稿的副社长。

  据该出版社一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介绍,沈镇林“还是有一些能力的,很得领导的赏识”。由于前社长吴洁的一再推崇,沈镇林在出版社一度颇有影响力。该出版社一工作人员在提起沈镇林时,讳忌颇深地说道:“助理这个职务权利可大可小,小的时候只负责上传下达,大的时候也可以代行领导责任。沈镇林是混得比较好的助理……”

  露馅:博士竟是偷渡客

  在美国耶鲁大学做打扫卫生的临时工

  不断升迁的沈镇林又透露自己是美籍华人的身份,这位身份“越来越玄”的耶鲁博士逐渐引起出版社其他员工的怀疑。沈镇林以前的同事称,有人尝试着在网络上查找耶鲁大学毕业生的名单,没有发现沈的名字,还开玩笑地惊叹过“不会是假的吧”。

  2002年5月,出版社内部人士向司法机关投递了揭发沈镇林虚假身份的举报信。

  经过司法机关的调查,沈镇林的真实身份被披露:沈镇林自己供认,他出生于浙江省海盐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89年,年仅19岁的沈镇林通过蛇头偷渡到美国。通过当地华人的引荐,沈镇林在美国耶鲁大学找到了一份打扫卫生的临时工作。他利用打工之余的时间,旁听耶鲁大学计算机系的课程。在接到社长吴洁的邀请后,没有任何正式身份的沈镇林只好故伎重施,居然也是偷渡回国的。

  贪污:54万稿费揣腰包

  钱款全部挥霍,今年1月被抓

  真相大白后,意识到自己不能在出版社继续呆下去了,2002年6月他悄然地离开了出版社。

  沈镇林虚假身份一事引起了出版社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迅速组成了审计组,对沈镇林工作期间出版社的一切财务账目进行了审计。

  随着审计的深入,问题也渐渐出现了。检查机关介入后发现,原来沈镇林先后编辑出版的98种图书都是从互联网上侵权下载的学术著作,他通过与出版社签订虚假的组稿合同,将出版社本应付给真正作者的稿费共计人民币54万余元全部独自挥霍。此外,沈镇林还涉嫌多次将个人消费的发票拿回出版社报销。

  因为在任用沈镇林的问题上负有不可推卸责任以及工作的严重失职,社长吴洁也被上级免去了职务。为了尽快追回流失的国有资产,出版社迅速向公安机关报了案,2004年3月公安机关决定对沈镇林涉嫌职务侵占一案立案侦查。

  今年1月的一天,当沈镇林刚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走下飞机时,被早已等候多时的公安人员擒获。该案随即被移交给检察机关反贪部门继续侦查。

  揭秘·相识

  网络聊天下饵

  海淀检察院的工作人员介绍,其实在沈镇林到出版社应聘之前,他与吴洁就已经在网络上相识。而且沈镇林回国也缘起吴洁的邀请。1999年初,社长吴洁在游弋于网络聊天室时无意中认识了置身美国的沈镇林。沈镇林自称在美国耶鲁大学计算机系就读博士学位,目前已经有多篇学术文章,是耶鲁大学的高才生。

  因为吴洁当时正在为出版社缺乏计算机方面的稿件犯愁,在看过沈镇林发来的学术文章以后,吴洁很兴奋,力邀沈镇林回国面谈,而且要求沈带上“全部书稿”。

  1999年5月,吴洁见到了刚刚回国的沈镇林。吴洁从沈镇林的口中得知,沈镇林出身显赫,“父母在美国开有造船厂,拥有庄园、跑车、豪华游艇”。沈镇林对国外的生活侃侃而谈,又谈了自己对国内计算机业的发展前景。席间,吴洁警惕地要求看看沈的护照。但是沈轻描淡写地说:“安全起见,将护照放在了上海花旗银行的保险箱里。”

  之后,沈镇林拿出了自己的书稿,吴洁看过书稿很满意,没有再追究护照等身份证明不全的问题。

  揭秘·回访

  鉴别洋文凭有困难

  当记者来到沈镇林曾经就职的出版社采访时,悬挂在墙上的营业执照上还写着原社长的名字。但是工作人员介绍,出版社的社长已经易主。老社长的离任与沈镇林的东窗事发有着密切关系。但是新社长以工作忙为由,婉拒了记者。

  不过,据该出版社办公室的员工向记者介绍,到出版社应聘需要出具的手续有简历、身份证、学历证书和户口簿,已经是非常严格了。“不过鉴别洋文凭确实有些困难,毕竟谁也不知道真的是什么样子”。

《北京晨报》供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