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黎以局势:乱象纷呈背后各有盘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07:04 红网-湖南日报

  冯武勇

  从巴以冲突到黎以冲突,中东局势乱象纷呈。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美国、伊朗、叙利亚等方面或直接或间接卷入这场新的冲突。谁是受益者?各方想达到什么目的?冲突会不会扩大成新一轮巴以冲突?

  奥尔默特:机会与风险同在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厄兰格认为,当没有军方背景的奥尔默特和国防部长佩雷茨因此面对国内越来越多的怀疑和批评时,黎巴嫩真主党7月12日的越境袭击给他们提供了转机。真主党的袭击造成8名以军士兵死亡,2人被俘,反而使以色列从加沙的泥潭中拔出脚来。

  以色列负责巴以谈判的前谈判官员、“佩雷斯和平中心”负责人蓬达克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真主党帮了奥尔默特政府一个大忙,因为真主党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而以色列军方对于打击真主党早有精心策划。”

  蓬达克说,与真主党的冲突,使得奥尔默特能放心大胆地把问题从解救被抓士兵“膨胀”为针对“极端组织”的战争。通过渲染北有真主党、南有哈马斯的威胁,奥尔默特能更好地说服以色列人:目前的军事行动势在必行。

  但是,从长远看,奥尔默特仍然面临高风险。即使能摧毁真主党,以色列仍然无法彻底杜绝来自南北两面的火箭袭击。如此一来,以色列人会认为,单边撤离加沙不仅没有带来安全保障,而且使火箭弹的袭击射程更接近以色列腹地,这种疑虑势必对奥尔默特准备推行的单边撤离西岸计划带来消极影响。

  《纽约时报》援引以色列前总理巴拉克的发言人巴尔蒂安斯基的话说,更关键问题在于,奥尔默特过于依赖军事手段,没有一个如何最终解决问题的外交战略,而从目前局势看,除非以色列出动地面部队,否则很难彻底打掉真主党。问题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恐怕不会容忍以色列对黎巴嫩的长期轰炸。

  真主党:十字路口前的抉择

  一年多前,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后,真主党发现自己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前,一方面真主党通过议会选举,在黎政坛享有合法发言权。另一方面,真主党不愿意遵循联合国安理会以及黎国内要求其解除武装的决议,为黎政局埋下不安定因素。

  但从真主党越境袭击以色列这件事看来,真主党显然作出了自己的选择。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16日的讲话显示,真主党希望把目前的巴以、黎以冲突进一步“升级”为阿以冲突。纳斯鲁拉在讲话中呼吁阿拉伯国家支持他们,共同对付以色列。纳斯鲁拉的讲话还有意把真主党塑造成阿拉伯世界抗击以色列的象征,并引导阿拉伯民众思考自己所在国家政府的立场。

  但《纽约时报》认为,问题是,真主党是否低估了以色列的强烈反应,如果黎巴嫩人的伤亡数字越来越大,黎巴嫩人可能会对真主党的抗争姿态产生怀疑。

  黎巴嫩:梦碎时分

  虽说这场冲突的主角是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但最大的受害者仍是黎巴嫩平民和脆弱的黎巴嫩政府。经过多年内战战火洗礼,黎巴嫩好不容易从战争的废墟中重新展现生机,但当以色列的一发发炮弹落在黎领土上时,黎巴嫩人再度陷入恐惧和绝望中。

  一些黎巴嫩人认为,这是一场“代理战争”,如同历史上黎巴嫩多次被周边国家玩弄于股掌之中那样。但黎《每日星报》在17日的社论中警告说,以色列不断升级的武力行为不仅不能缓和局势,还重新制造了这一地区的“道德真空”,因为当以色列战机袭击黎巴嫩的画面通过电视展现在世人面前时,会催生一批新的极端武装人员,他们的怒火将烧向美国人和以色列人。

  美国:何时出手?

  对于这场冲突,美国一贯站在袒护以色列一边,美国总统布什称,以色列有自卫权利,但华盛顿一些观察家认为,对于深陷伊拉克战争泥沼的美国来说,忽视黎以冲突背后潜在的地区紧张局势扩大化可能将非常危险。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直言不讳地说:“我非常困惑,他们竟然还不介入。”她希望现任国务卿赖斯能马上去中东地区展开穿梭外交,“我们迫切希望暴力能尽早结束”。美国国会参议员多德担心,美国已经介入晚了,如果局势失控,“我们将在中东面对一场重要、主要的战争”。

  但赖斯16日在接受福克斯电视台采访时称,以色列可能需要延长在黎的军事行动。赖斯认为,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展开穿梭外交无济于事,“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和联合国及其他各方共同打下不会再度引发持续危机的基石”。

  赖斯没有说这个基石是什么,但从她和布什指责叙利亚和伊朗在背后支持真主党的言论来看,美国人很有可能在等待某种让事态性质发生变化的因素出现。(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