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没有动手能力 谈何创新能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09:00 解放日报

  昨天举行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圆桌会议上,国内校长讨论的热点,聚焦到目前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三大隐忧上。

  莫让青年教师“没着落”

  不少校长认为,青年教师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生力军,可眼下大学对他们的培养

存在两大误区:一方面,在他们科研“体力”旺盛时,使其承担过多教学任务,缺少参与科研的时间;另一方面,他们走上讲台前,未能接受专门职业培训。

  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认为,虽然,大学对教师学历一般都要求拿到博士学位,可这些年轻人走上讲台前,却未接受系统的职前培训。目前,许多青年教师还处在简单模仿自己老师阶段,很多教学方法已相对落后。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建议,应对新上岗的大学教师进行职前资格培训,并制度化。职前培训内容应包括对大学文化、教育的理解,大学教学方法,科研能力以及行政组织管理能力的培训等,还应推出大学教师资格证书方面的考核。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说,许多高校认为教授经验丰富、科研力量强,纷纷把出科研成果的“宝”押在他们身上,而让年轻人才把过多时间花在课堂上。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利于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朱崇实认为,25岁至35岁的青年教师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具有活力,是最具科研能力的人才。学校应给他们更多机会和时间,支持他们搞科研。在厦门大学,青年教师和教授的授课和科研工作量相同,均为37。

  学生实习莫“走过场”

  “实习难!”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说,“每年一到暑期实习,学校老师就头疼,给学生们联系实习企业比登天还难。现在连大四课业实习也不能完全保证,更不要说低年级生的暑期实习了。”

  分析原因,不少校长认为,要安排人指导和管理,还要负责学生安全,许多企业觉得责任大,不愿接受。许多地方的实习已异化为“走过场”。如今学生能否实习,很多时候要靠老师、家人与企业的个人关系。

  校长们指出,创新是要在实践中实现。学生没有实践机会,缺乏动手能力,谈何创新?企业不能把目光只盯着眼前利益,在实习中有很多优秀人才凸现的例子,这些人才将为企业今后发展起推动作用。像IBM、微软等国际知名企业,每年都会招收大量实习生,从中挖掘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东北林业大学校长李坚说,实习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一课,应该出台相关制度保障实习。德国规定,企业在为大学生提供一定时间实习机会后,可以按规定获得减税,极大地激励了德国企业接纳实习生的积极性。

  学科交叉莫成“连连看”

  组织几个不同学科的教授,编一本综合各学科知识的教材,就想申请开设一个所谓“学科交叉”的新专业。不少校长对此深表忧虑:能够启迪创新思维的学科交叉,不应被异化为“连连看”。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说,学科间横向交融无疑是一个新的创新增长点,如日本将运动学、工程学、医学等融汇成人体运动工程学,从工程技术角度成功解读了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规律,继而解决了怎样的方向盘高度能带来最佳驾驶舒适度等难题,推进了汽车工业和制造业发展。但必须强调的是,并非所有学科都可轻易“交叉”。

  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说,盲目在任意学科间“连连看”,于创新无益,反而浪费研究资源和精力。学科交叉,不靠拍脑袋,需要严谨的学术思考、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充分的技术条件。例如,为给我国跳高健儿研制出更加好使的撑杆,学校运动系、训练系、材料系专家经过多年准备、磨合,才研制出更轻更韧的碳素杆。

  本报记者 唐烨 彭德倩 本报实习生 丁学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