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参观”与“监督”是一回事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09:42 大河网-大河报

  当前高招录取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为了体现“公开透明”,一些地方都推出了向考生、家长开放录取现场的举措。7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以《为高招录取公之于众叫好:面对监督,从容自信》为题报道说:“湖北省招生部门在今年的高校招生录取中率先推出创新之举:随机抽取考生、家长代表亲临高招录取现场,见证招生录取工作流程,并请一名考生代表为湖北第一批录取院校正式开档。”

  我无意否定这样的“创新之举”,我要指出的是,不能让这样的“创新之举”成为粉饰太平的作秀。“允许公众参观录取现场”就是“允许公众现场监督”?就可以得出“‘分数够了谁都不用找,分数不够找谁都没用’被广泛认同”的结论?我不认为考生和家长真的如此容易相信这样的报道。

  从逻辑上讲,我们的招生工作如果真做到了“分数够了谁都不用找,分数不够找谁都没用”,那么也就意味着招生领域已不存在任何腐败了,可这是真的吗?说到“公开透明”,哪一年的招录工作不是“公开透明”?哪一年的招录现场不是对公众开放(对记者开放应等同于对公众开放)的呢?哪一年的招录流程不是“看得见”的呢?这一切都是白纸黑字,写在去年、前年的报章上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这么多年我们的招录工作不存在任何腐败了?

  同去年一样,声称“拿钱就可上学”的中介依然在招生前后四处游走,同去年一样,招生部门说他们都是“骗子”,同去年一样,招生部门无数次强调招录过程的绝对“公开公平公正”,同去年一样,招生部门强调今年的录取将比往年更“公开公平公正”——但事实上呢?前几天来自山东的报道称,一些地方高考分数买卖很红火,且已存在多年。我想,那些买分的人都不是傻子,尽管该省招生部门一再强调这些买分数的人绝对不可能入学。

  至于招生领域中的暗箱操作是怎样实施的,公众当然看不到,但一些大学的内部网站上曝出“打招呼”的领导名单却是媒体公开报道了的,只因招生部门不会将这类“暗箱”打开让公众看,于是招生部门邀请学生、家长“现场监督”时便非常“从容自信”了。

  信息公开、公众监督要有一套科学的程序作保障,否则就不能起到任何作用。□若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