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祖宗给名与电脑改姓的尴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12:00 光明网
戴求兵

  每个人都有名有姓,生活在一个个名称各异的地方,无论人名还是地名,都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称谓,人名具有姓名权,地名可以纳入知识产权。然而,这种由祖宗给的、受法律保护的名称,却在现代信息社会遭遇了“电脑改姓”的尴尬。

  冷僻字进驻“二代身份证”到底还要等多久?一些地区公安机关在给公民办理第二代身份证时,劝说名字中有冷僻字的公民改名,以换取办证效率。(《北京青年报》7月11日

  广东翁源县周陂镇“礤下”的村民,祖上均是元末明初为避战乱从福建等地迁来的,他们在当地衍息了十几代。可如今办“二代证”的电脑不认识这个“礤”,有人听到传言,公安机关想要联合民政部门给他们换个规范地名,有些村民不同意,“这是我们的根,怎么可以丢弃呢”?(金羊网-羊城晚报7月7日)

  姑且不论“字库没有、电脑不认”的生僻字如何让人觉得不自在,单说人为改名这事就颇为欠妥。一是伦理上不敬。祖宗给的名字,代表着世代相袭的血统,妄自改名对祖宗不敬,这与悠久的道德传统不符。二是文化上不妥。一定程度上,名称也就是文化。特别象“礤下”这样经历几百年历史的村庄,村名的由来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先祖在“粗石”下开基立业,以含有“粗石”之意的“礤下”命名村庄,自然有其深意。如果因为地名‘冷僻’,整条村都改名,在某种程度上将意味着历史文化的遗失。三是法律上不容。姓名权与肖像权一样,都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由“二代身份证”的“电脑判官”将有冷僻字的姓名“改头换面”,就连一些叫了几百年的村庄街道,也要被迫抛弃传统、走向“新时代”的做法,显然与法理不容。

  电脑改姓,至少揭示了两个现实问题。其一,现代科技是否难以应对传统问题?固然,现实中很多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的生活,比如疾病、灾难,那么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就真难以攻克这些难题吗?科技在不断进步,问题在不断解决,比如生僻字,就可以通过安装冷僻字编码、造字软件来解决。这其实算不了问题。其二,造成公民“被迫自愿改名”的,是电脑还是人?电脑出故障,操作电脑的人干着急,但系统可以修复,故障可以排除,生僻字充其量也只是个录入技术问题,何况已经有办法解决,可见电脑并没有错。那么操作电脑的人呢?对一些部门“以电脑为本”而不以人为本的做法,只能理解为对群众的不尊重,服务群众的承诺可能仍然只是挂在墙上没有落实在心上,而对这种工作态度下的行政效率,自然更不能高估了。

  联想到不少地方的“建城造市”现象,不仅把祖宗创的基业翻个“底朝天”,使历史原貌丧失殆尽,而且改其名,驱其民,没有给失地群众一条出路。现代文明应该走一条文明发展的路子,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应该是首要要求。高歌猛进的发展,不能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坚持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珍惜和保护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财富,恰恰是最难能可贵的事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