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你看,你看,“奥赛”的脸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16:13 正义网

  第47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17日在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落下帷幕。中国队6名参赛选手全部获得金牌,并以总分214分再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俄罗斯队和韩国队分别以174分和170分获第二和第三名。(7月18日 新华网)

  又一次“奥赛”团体第一,这听起来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消息!据悉,自1986年以来,中国队已累计13次获得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团体总分第一名。20年获得13次团体总分第

一,这样的成绩,想不骄傲和自豪都难。

  这样的成绩,似乎和前阶段丘成桐先生炮轰“奥赛”的泼水言论,作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呼应。日前在杭州举行的“中国数学科学与教育发展论坛”上,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呼吁,国内大学应尽快改变招生时让“奥赛”金牌选手免试入学的做法,因为正是这种选拔制度,引发了“奥赛”的“全国性疯狂”。(见7月05日《华西都市报》)

  丘成桐先生认为,“奥赛”是用来激发学生兴趣的,是引起大家关注数学的一个渠道,应该是一种很好的业余活动、课外活动。但现在的情况却是本末倒置,大家把金牌看作最后的目标。不计其数的中学生在参加“奥赛”训练,连很多小学生也要在周末去上“奥赛”课。

  每年能拿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的孩子有多少呢?今年的第47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有6个。但全国又有多少孩子在“痛心疾首”的参加“奥赛”班?这个数字统计起来,恐怕足以吓倒很多人。而真正适合去参加“奥赛”,拥有某一方面天才和异禀的孩子,又有多少呢?可怕是寥寥无几、凤毛麟角吧。

  不错,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是为全球高中学生举办的世界最高水平的数学赛事。中国孩子历来的成绩也很好,但金牌的数量和团体第一的数量,并不说明什么问题。“奥赛”的脸,已经缩小为那几张屈指可数的金牌的“脸”;这些孩子参加“奥赛”的终极目的不是因为喜欢数学,或者是因为拥有数学天赋,“奥赛”已被极端的功利化。利益的驱动,促使“奥赛”的“全国性疯狂”。

  “奥赛”的脸已经被功利的油彩,掩盖了原有的本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关措施,还“奥赛”本来面目。比如,从源头上,在国内大学和重点中学对“奥赛”金牌选手免试措施上是加以必要的制止;相关学校也应积极脱离这种推波助澜的庸俗化免试招收人才制度,以及功利化的个体宣传模式。家长朋友更是要革除浅薄的功利化思维,还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空间。

作者:李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