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保姆”缺乏逻辑根据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03:05 北京晨报 |
角色错位带来价值观混乱 数日前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大学生保姆进京团”又有最新消息传出。短短几天,即有两人遭雇主解聘。从连夜接站抢订,到开始抱怨,再到不欢而散,“大学生保姆”概念推出伊始,逻辑关系上就潜藏太多的矛盾和漏洞。 保姆这个词本身即一直被社会所诟病,它在职业描述上缺乏基本的尊重。几年前,便有倡议用“家政服务员”来取代保姆称谓,但雇主似乎更喜欢“保姆”二字的简洁有力,更多的时候前面还要加一个“小”字,进一步彰显身份差异。“大学生”与“保姆”的并列使用,同样是一种极不庄重的价值对接。大学生应当服务基层,但我们的高等教育已经开始肩负培养保姆的功能?高等教育和学历在某种程度上自贬身价,这是客观结果,不能用简单的职业分工去解释。抛开部分要把天之骄子打入尘埃的阴暗心态不谈,“十年寒窗”如此为何?随着“读书无用论”的回潮,确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问题开始困惑不解。 据最近的一项调查,有六成以上(66.10%)的大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至2000元之间,1.58%的学生甚至愿意“零工资”就业。但仍有77.3%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与要“深刻了解社会”之类的大道理相比,这些数据似乎更有说服力。保姆是一个相对封闭性的工作,每天面对固定的家庭成员和繁重琐细的家务,能够接触外界和引发思考的机会并不多。倒是每月1500元的薪酬水平,显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问题是,大学生也不一定胜任保姆这份工作,至少不一定比“打工妹”们更胜任这份工作。除了生活经历方面的原因外,更严重的是心态问题。报道称“有特长的,如英语口语流利或专业对口”的学生比较受雇主欢迎,这种说法很令人不解。在中国家庭里做保姆,需要英语口语流利吗?大学里有哪个专业是教学生做专业保姆的呢?“四川外语学院英语翻译专业的小田英语口语流利,面试时用英语对话了几句,就被一位海归人士请回家当家庭文秘,帮忙整理文稿。”家庭文秘是家庭文秘,家教是家教,其职业权责与保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何以在这里反成了当保姆的宣传噱头? 大学生们幻想着学有所用,雇主显然并不是这么想,他们是冲着保姆去的,无论定语是什么,保姆才是这个概念的中心词。大学生小邱在雇主家负责照料好孩子并送到幼儿园后,在家做些清扫卫生的工作。开始相安无事,一次陪同雇主带孩子去商场购物,雇主给孩子买了一个价值108元的溜溜球,小邱觉得太浪费,连说没必要,被雇主觉得多事。后来小邱曾多次向雇主提出他们对孩子太娇惯了,比如孩子喜欢打人,耍性子,小邱认为是缺点,可雇主认为这是孩子的天性。矛盾逐渐扩大,后来,雇主突然提出调小邱前往她经营的一个工地上工作,协助另一个保姆为30多名工作人员做饭菜,双方最终闹翻。此事很具典型性。给孩子买多少钱玩具合适这类事,保姆是无权过问的,家教却可以。大学生当保姆,往往要面对身份错位,自己想实现学识价值,但在雇主眼中,仍然不过是一介保姆。 两个几乎毫不搭界的概念,出于某些目的被硬糅在一起,对双方也许都是一种伤害。站在那些惨遭辞退的大学生保姆立场上,本以为自己俯身屈就走进基层,却短短数日即被全面否定。这种信心打击发生在他们转型伊始,后果殊难预料。郑石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