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川汇区:强工建城促发展活商富农构和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04:54 大河网-河南日报

  

川汇区:强工建城促发展活商富农构和谐

  

川汇区:强工建城促发展活商富农构和谐

  

川汇区:强工建城促发展活商富农构和谐

  

川汇区:强工建城促发展活商富农构和谐

  

川汇区:强工建城促发展活商富农构和谐
当夏日的阳光染起一片片金黄,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当承载未来希望的种子投入芬芳的泥土,地面泛起嫩绿的新装;当果树、菜架在风中摇曳着丰盈的身躯,歌声飘荡在希望的田野上;当东方第一缕晨曦倒映在沙颍河平静的水面,川汇区这座年轻的城市早已扬帆远航。

  川汇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实施开放带动、城市拉动、工业驱动、市场推动、项目带动、社会互动六大发展战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工业上,以传统工业为基础,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形成了食品加工、医药加工、机械制造三大工业集群;以新型工业为导向,形成了新型建材、工业原料、纺织塑编三大新产业集群;以园区为基地,打造了沙北工业园、川南工贸城、行政新区三大工业发展平台。城市建设已成规模,东扩西控、南连北伸、一河穿城、两轴拓展、三点互动、四区共荣为城市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石。“四路一河”搭乘上了国家东西、南北发展互动的高速列车,市区内“四纵六横一环”构筑了完善的交通网络。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商居环境明显改善,商贸物流繁荣,大型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星罗棋布,商贾云集。荷花市场辐射全国,城市、市场、物流、服务和谐发展,豫东南商贸物流中心初具规模。农村呈现出三大变化,惠农政策让农民收入发生了变化,新农村建设让农村环境发生了变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让农民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变化。

  “强工、建城、活商、富农”发展思路为川汇区的发展描绘了美好的发展前景,新一届区委领导班子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从“十一五”规划的全局统筹,积极构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谐发展的格局。同时,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立足区情、顺应形势,优化环境、聚集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关键,强力实施招商引资、工业化建设、城市化建设、市场化建设、非公有制经济、新农村建设六项推进,“一条思路、三个关键、六项推进”,一个新的川汇区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杨自理)

  城市名片

  名称:周口市川汇区,前身为县级周口市。原名永宁集、周家渡口、周家口,河南四大名镇之一,已有600余年城市发展历史。

  区委书记:吴长江区委副书记、代区长:张辉区划:周口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辖九办一乡一区,28个社区居委会,88个行政村。总人口44万人,总面积260平方公里。

  地域:地处豫东南,气候宜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通讯便捷。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交汇,横贯市区,三岸夹河,形如鼎足,状如武汉,素有“小武汉”之美誉。漯阜铁路、洛南高速、阿深高速、周商高速,西连京珠、京广,东接京九,沙颍河航运直达南京、上海。市区内四纵六横公路网络四通八达,11条公交线路正常运行。形成了公路、铁路、水路互补的便利交通网络。

  产业:工业形成了以万园牧业、润鹏罐头、鼎天食品为依托的食品加工产业链条,以包装机械、制药机械为依托的机械制造产业链条,以四方药业为依托的医药生产链条;以瑞阳塑业、南郊塑编、豫峰彩编为依托的编织产业集群,以威华工业硅、白钢玉、龙昆冶金、乙炔电石为依托的工业原材料加工集群,以天瑞水泥、新型建材为依托的建材生产集群;商贸物流业形成了荷花市场、中原国际商贸城、中州商城、万果园连锁超市、一峰生活广场为龙头的专业和综合商贸服务网络;农业形成了以蔬菜、畜牧、经济林果为三大支柱的农业产业化态势。

  荣誉: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全国科技先进区、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本教育先进单位、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连续7年保持全省治安模范市(区)称号。

  前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强工、建城、活商、富农”一条发展思路,把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立足区情、顺应形势,优化环境、聚集投资三个关键,实施招商引资、工业化建设、城市化建设、市场化建设、非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六项强力推进。立足区情,适度高速,领跑全市,盯紧全省,追赶全国,为建设繁荣、富强、文明、和谐的川汇区而努力奋斗。

  (樊葩菡)

  浓墨重彩绘新城

  川汇区按照“强工、建城、活商、富农”的经济发展思路,实施环城路以内建新城、环城路以外建新村的城市规划,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面貌为总体目标,以建新城、改旧城、强基础、修小巷、树新貌为主要任务,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强力打造豫东南区域中心城市。

  建新城,新城展新姿。按照“环城路以内建新城,环城路以外建新村”的规划,推进行政新区、富民园区、工业园区和都市新村建设,以园区和都市新村为载体,拉大城市框架,膨胀城市规模。在沙河南岸,周商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十八里长街”两侧建设工地逐渐合龙;川东工业基地、川南工贸城遥相呼应,组装工作加紧进行。以沙颍河为轴心,实施两翼互动。市行政中心依河傍水东向延伸,周项、周淮县区距离逐渐拉近。在沙河北岸,开发北区地处北来要道,区内各项设施齐备;区行政新区、工业园区框架已经形成,组装工作加紧进行。市区外围,漯阜铁路、漯南高速、阿深高速、周商高速立体交错,市区内部,沙河航运通江入海,四纵六横十条主干道与环城路编织成网。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川汇区城区面积已拓展到5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4万人。

  改旧城,旧貌换新颜。市区内主干道相继建设、改造完成,一批专业和综合批发市场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管理实行“门前五包”和治理清除违法建筑相结合,初步形成了市区联动、部门配合、全民参与的城市管理新格局,环卫事业逐步向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未来旧城改造,将以沙北为重点,挖掘关帝庙文化资源,重振“三河交汇、万商云集、舟楫如林”四大名镇的繁华景象,以此来带动整个沙北旧城改造。同时,在旧城改造中,贾鲁河两岸开发,西大街、文昌街、小南街等文化底蕴丰富老街的改造,科技市场建设、酿造厂改造、五一路改造等,传统文化和现代气息将通过有机结合,共同彰显一座美丽的沙北新城。

  强基础,城市强筋骨。川汇区在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的同时,重点改造“四门一路”。即大力整治周淮路、周项路、周漯路、周西路四个出入口的环境,通过招商引资,实施拆旧建新、综合开发,改善四大门的整体形象;强力推进周淮路改造,通过两侧村庄改造和对农作物结构的调整,把周淮路打造成文化景观大道。目前,四门改造已经敲定,招投标工作正在进行,周淮路沿线村庄正在规划,沿路设立的公益广告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另外,沙北“三路”(八一路、中州路、大庆路)北段改造工作已经完成,美化、亮化正在进行。四大路口新建的旧车交易市场、建材市场、农贸市场年底有望全部竣工。

  修小巷,环境大变样。川汇区在对市区主次干道进行改造的同时,加大对背街小巷的建设支持力度,先后投资600多万元,新建或改造了154条背街小巷,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居民的交通条件和居住环境显著改善。市中心广场,依河而建的滨河公园,主次干道两侧的小游园、健身场,市区内的五一广场、生活广场以及在建的和谐广场,不仅美化了市区,而且还为广大居民提供了理想的休闲、娱乐场所。

  树新貌,城市添魅力。环境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川汇区开展集中整治违法建筑和集中整治市容环境活动,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改变了城市面貌。区、办、社区三级联合,对市区主次干道两侧、四大出入市口等处的违法建筑实施依法强制拆除,维护了城市整体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建立了城市专管、街道协管、沿街门店“门前五包”的长效管理机制,市区主干道秩序井然,道路畅通,环境优美,城市魅力四射。

  (李守伟)

  优化环境添活力

  川汇区视环境为生产力、生命力、竞争力,把优化环境、聚集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着力点。区委、区政府成立优化及整治经济发展环境领导组,负责全区优化和整治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规划、指导、检查、协调,开展经济发展环境调研工作,受理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投诉和举报。明确各单位一把手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管理体系,各乡、办分别成立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专门机构和组织,专人负责,并在全区职能部门中加大教育力度,增强服务意识,深入开展“假如我是企业业主、我是一名商户”换位思考活动,真正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抓服务、抓协调的工作格局,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有了着力点、落脚点和支撑点。

  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注重服务效率。完善企业绿色通道和中介机构服务,对外来企业、新办企业办理相关手续实行代办制;落实首问责任制、责任追究制等规章制度;实行办事公开,做到服务内容、办事程序、申报要求、承诺时限、收费标准“五公开”;向各乡、办中心派驻特派员,协助各乡、办开展便民、便企工作。2005年,为55家企业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办理证照472个,全区民营企业新增61家,达到440家,个体工商户新增2342户,达到11185户。

  建立完善企业合法权益监督网络,加强区经济环境专项举报电话(经济环境110)、区长便民热线电话、区效能监察热线的建设,实施“三位一体”监督。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查办涉企“四乱”违法违纪案件相关制度和受理举报投诉工作机制,拓宽监督渠道,强化责任追究。确保问题有人解决、投诉有人受理、矛盾有人协调、案件有人查处。先后接到举报238起,查处88起,现场解决150起,处理有关人员12人,为企业、商户挽回经济损失400万元。

  强化项目建设和企业经营环境综合治理,对重点企业和商户实行挂牌保护。建立和完善警、企、地共建机制,维护重点在建项目和重点企业的合法权益,对无理取闹、寻衅滋事、聚众闹事、干扰正常施工和生产经营的不法行为坚决打击,对强装强卸、强拿强要、敲诈勒索等影响投资环境的案件严肃查处。对68家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向企业派驻特约联络员;实行企业“安静日”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安静日内到企业检查收费。

  随势而变,创新模式,不断完善治安体系。作为周口市中心城市,随着城区规模扩大,人口聚增,该区针对不断出现的治安新问题,努力探索治安防控的新路子,由1997年创建的61个以居委会为依托的“五位一体”的安全小区到2001年创建的168个“封闭管理型、家庭散居型、商贸经营型、单位办公型、城市沿边型”五种模式的平安小区,以至后来构建完善的“二级中心,三级组织,四级网络”,建立了由公安干警、基干民兵、低保人员、单位内保等组成的三级专职巡逻队,并配备了130辆巡逻专用摩托车,有力地震慑了犯罪,确保了一方平安。川汇区特色的创安经验多次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宽松的环境为城市的发展增添了无限活力。(柳飞)

  建好新城促发展

  近年来,川汇区以强化工业为主导,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重点,坚持超前谋划、科学运作、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原则,通过外引内联,不断壮大骨干企业,培育中小企业,发展新兴企业,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川汇区确立了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以骨干企业为依托,拉动工业腾飞的发展思路,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该区组建了专业招商队伍,常驻经济发达地区招商,“走出去”把项目“引进来”。同时,强力推进产业招商,立足现有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抓好载体招商,建立招商网络,进一步完善节会招商、网上招商、电话招商、委托代理招商等招商方式,形成完善的招商网络,获得出口自主经营权的企业达到29家。通过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定期督察通报制度、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一系列措施确保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目标任务的完成。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吴长江任组长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领导组,实行了区四个班子领导重点项目承包制和招商引资责任制,对项目实行全程服务、全程推动、全程监督,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入驻川汇区。招商引资额由2000年的2.6亿元,攀升到2005年的13.8亿元,连续三年受到全市表彰。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2005年,全区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达41个,其中,计划总投资1亿元的蓝泉啤酒项目,经过三期扩建,年生产能力达3万吨;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年产高档饼干5万吨的鼎天食品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4100万元,年产能力已达到4万吨;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的豫港乙炔气生产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建设,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的豫峰彩色塑编生产项目,已经部分投入生产运营;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的桂邦速冻食品生产项目,已达到年生产能力2万吨……

  工业主导地位突出,综合效益明显。五年来,共完成51家国有企业、12家集体企业改制任务,盘活资产10.4亿元,甩掉不良债务13.7亿元,吸纳社会股金2.3亿元,传统工业逐渐恢复生机与活力。2006年1至5月份,区属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10526万元,同比增长53.4%,比去年同期增长0.2个百分点。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27947万元,同比增长29%,完成工业增加值8510万元,同比增长42%,用电量272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35%,产销率99.6%。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产值10.5亿元,同比增长21%,实现增加值2.6亿元,同比增长23%。实现入库税金3106万元,同比增长9%。

  川汇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华润实业、桂邦速冻食品、润鹏罐头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业,以包装机械、制药机械为依托的机械制造业,以四方药业为龙头的医药生产业,以瑞阳塑业、豫峰彩编为龙头的塑料编织业,以威华工业硅、白钢玉、龙昆冶金、乙炔电石为龙头的工业原材料加工业,以兴源新型建材、天瑞水泥为龙头的建材生产业六大支柱产业。

  民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占全区经济比重达70%以上,川汇区把民营经济作为强区富民、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措施来抓,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着力解决关键问题。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成立了中小企业协会,鼓励企业联保、互保,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坚持提高服务质量和大力整治“四乱”并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全区民营企业总数达到466家,个体工商户11781户。

  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工业项目落户川汇区,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老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新企业打造全新品牌,园区组装形成规模优势,支柱产业彰显集群效应。川汇区正在成为外商投资兴业的热土,百姓安居的乐土!(朱琳)

  新农村建设增光彩

  新一届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把改变农民生产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加快科技进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克服人多地少、传统农业观念根深蒂固等不利因素,按照“围绕城市需求发展农业,利用城市资源提升农业发展城郊型生态农业”的思路,发挥地域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城郊经济。“远郊瓜果近郊菜,中间食用菌加花卉”,外向型精品农业、生态型绿色农业、休闲型观光农业让农民尝到了甜头。目前全区行政村半数以上有了自己的主业或特色产业,城南办事处小王营和后王营的小杂果,官坡的食用菌,城北办事处彭埠口的万亩无公害蔬菜,城东办事处的瓜果、蔬菜贸易,搬口办事处的芦笋等等,都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各乡办结合自身实际,还相继发展了一批养殖村、种植村、建筑村、生态村。

  开展文明乡镇创建活动,增强乡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火车头”作用。共投资1193.9万元,对两个乡办进行了集中整治,新修道路5.78万平方米,铺设下水管道4.9千米,绿化1.7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22盏,建成垃圾处理场2座、公厕4座、农贸市场5个以及3个小游园、停车场等。创建活动不仅完善了乡镇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功能,美化了环境,而且提升了乡镇品位,增强了当地居民的文明意识,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切实解决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全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共筹措各项惠农资金6286万元,用于农村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帮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12951名农民的饮水问题;投资365万元建沼气池,已建成2600口,在建2520口,并推广“一池三改”,从根本上改善了村容村貌;投资2900万元,修建农村公路109.6公里,改建18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建立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便于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以及各类致富信息的传递;建立和完善村镇社区服务体系,完善文化、教育、卫生、医疗、体育、商贸网点、农村超市以及供水、供电、通讯、广播电视等配套设施,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结合城市规划,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积极建设都市新村,引导农民上楼,贸易进场。

  (王飞)

  河南省省长李成玉(左三)在周口市委书记董光峰(左一)陪同下到川汇区企业调研。

  周口市市长高德领(左二)在川汇区视察项目建设。

  河南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李清林(中)在市委书记董光峰(右一)、区委书记吴长江(左一)等陪同下视察川汇区城市建设。

  区委书记吴长江(中)、代区长张辉(右二)等在一起研究城市规划。

  行政新区纬二路

  本版摄影:理效明康志堂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