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中国人何时才会“崇中媚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10:16 浙江在线

  昨晚在电视上看见三个女子演唱,在舞台上跳来跳去,那装束,那作派,让我看不下去。我承认,在文化娱乐的审美情趣方面,我早就不合时宜了。那么,我不说它好还是不好。我来猜猜它的由来。

  这样的演出,我在国外见过许多次,那些高鼻深目的白姑娘也这么跳来跳去,我心中丝毫没有不舒服的感觉,相反觉得非常舒服,觉得她们真是活泼可爱。为什么黄皮肤的姑

娘这么跳就让我不舒服了呢?难道是瞧不起自己的同胞吗?难道就是朋友所严肃地指出的“崇洋媚外”吗?说实在的,想到这里,我心里还真有点虚。

  我知道,有时候,人的感情与理智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但我不甘心戴上这顶帽子,我自信自己作为炎黄子孙是热爱我们的民族和我们的国家的。思虑再三,终于被我想明白。我是讨厌东施效颦。我这个人从小就有点叛逆性格,不喜欢人家说什么也跟着嚷嚷,人家怎么写文章自己也跟着模仿。我喜欢自己的东西,即使是在别人看来没什么价值的东西。古人其实也是这样的,否则何来“敝帚自珍”一说?古人也讨厌东施效颦,否则这个词怎么能流传下来,而且作为贬义词流传下来?效颦的致命伤在于没有自信,没有志气。如果我们的演员们来点志气,拿出中华民族自己的气派,自己的风格来,我想会让人舒服一点,起码让一些比较传统的那部分人舒服一点。

  再来说崇洋媚外。我读过一些动物行为学和人类行为学方面的书,知道不但人,连一些高等动物也有“地位崇拜”的习性。崇洋媚外本质上是“崇富媚强”。古时候,城市中有地位的妇女把头发高高地盘在头顶上,很快地,全国的妇女都把头发盘起来了,包括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不为别的,就因为高发髻代表了地位和财富。唐朝妇女也曾模仿番邦妇女的穿戴,但谁也不认为她们是羡慕番邦的富裕。因为,大唐王朝比周边小国富强得多。妇女们模仿番邦女子,出发点不是“地位崇拜”,而是好玩,内心里蕴含着居高临下的心理优势。我国现在的综合国力还不如发达国家,姑娘们在舞台上跳来跳去属于哪一种?效颦还是好玩?无疑出于“地位崇拜”,属于东施效颦。可是,效颦的何止这几个姑娘?它已经蔚为壮观,成了风气了。如果追星族读到我这些话,肯定会骂声一片。

  这就推动我再往深处想。既然“地位崇拜”是连高等动物都具有的一种习性,那么我们中国人如何克服崇洋媚外的心理?从根本上说,只能是改变地位。如果中国在世界上具备汉唐盛世那样的国际地位,我想,人们就不屑模仿西方文化了,而会反过来,“崇中媚内”了,就会像菜场里的小贩,自信地高喊:“本地黄瓜啊!”

  当然,前提必须是本地黄瓜确实比外地黄瓜好。文化也如此。民族文化的力量来自何处?归根结底来自一个民族的社会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力是民族文化的坚强后盾。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民族,其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也强大。在古代,无论是在欧亚大陆的东方还是西方,都曾经发生过生产力落后的民族凭着一股朝气征服了生产力先进的民族,但最后却都接受了被征服民族的文化,被征服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得以再生。

  说到底,生产力也是一种文化。因此,发展生产力本质上也就是发展文化,不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就是了。一个国家,其生产力愈先进,经济愈发达,人民生活愈舒适,它的文化也就愈有影响力。生产力先进,说明他们的文化必定有某些优越的地方,某些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外地黄瓜确实比本地黄瓜好吃,我们当然要买外地黄瓜。外来和尚确实比本地和尚会念经,我们当然要请外来和尚。这叫实事求是。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就会虚心向先进学习,学习那些使他们先进的东西,本质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这样的学习,不是崇洋媚外,不是东施效颦。前者为的是从根本上改变地位,抓住了实质,能让人进步;后者只为了满足心理的需要,模仿皮毛,只能让人发笑。

  有朝一日,中国人会“崇中媚内”吗?我想是有希望的。近几年来,国际上出现了汉语热,据官方数字,全世界有3千万人在学习汉语。我国在海外开办的孔子学校已经近百所,还不能满足海外学子的需求。我知道,许多国家是政府和企业出钱,派员工学习汉语的。对他们来说,懂汉语意味着商机,意味着银子。上周有报道说,伦敦的针灸所这些年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好些西方国家,过去一直排斥中医,认为中医不科学。现在情况变了,中医在他们那里获得了合法地位,而且出现了不少颇有造诣的洋中医。一部分西方人还对中国的戏剧、武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无疑都是中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增强的结果,是改革开放之前的百年里不敢想象的。中国文化不但没有出现断层,相反地在发展。这种趋势甚至引起了美国一些保守人士的惊恐,他们居然把它称为中国的“文化入侵”。

  但我们还没有理由为此骄傲。中国学英语的人有3亿,全世界学汉语的才3千万,不成比例。值得高兴的是,形势毕竟开始变化了,只是变化还不那么明显,许多中国人还没有感觉到,一些人还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式微而焦躁不安,另一些人还在那里学人家的微笑。如果一切顺利,再过50年,100年,中国的生产力极大地发展了,中国真正富强起来了,在世界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到那时,还会有人学别人的微笑吗?所以我相信:“崇中媚内”会有时。


作者: 许博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