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重负下中小学生的快乐在哪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10:34 新文化报

  在长春市的一项最新调查中显示,27%的中小学生认为“减负”后课业负担“没有减轻”,另有两成反而认为“更重了”。(见本报今日1版)

  说起中国城市学生的“减负”,有教育资料表明,这个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就没有停止过,然而,“减负”减至今日,仅凭直观感觉也可判断:孩子们正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重负”时代。

  本文无意探讨诸如教学模式、考试评价制度等教育宏论,只是眼望着那个以年龄划分出来的人类群体,履行着一种漫长的、封闭的、僵硬的人生义务,有点疑惑。

  人生该是怎样的,这样的疑问在一个个器物发出的巨大噪音中细若游丝。日本有句俗语:人生截止到大学。意思是,当人们走上工作岗位,开始扮演机器零件的角色,人生就结束了。在其他先行一步的国度,人们的命运都是这样渐入繁荣、同时也是渐入悲哀的。可是,在那个可预期的“生命结束”以前,他们是快乐的,他们拥有的是我们常说的“无忧无虑的童年”。如今,中国这块不甘寂寞的土地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人们狂想着未来的图景,积攒力量,等待拼搏。在另一项调查中,中、美、日的孩子说出了不同的理想:日本孩子希望成为流行歌手,美国孩子想打棒球,而中国的孩子们大多把科学家作为远大理想。从现实的青年就业、产业调整以及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等社会问题,不难看出未来的“社会中坚力量们”将置身于怎样的激烈人生当中。那么,“先吃苦,后享福”的投机道路将被彻底颠覆,放弃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会不会再也没有无忧无虑的那一天?但愿,我们这个聚集了十几亿聪明人的集体,不要在生命的一开始,就失去了快乐。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个高度协同作战的社会,鲁滨逊的踪迹早已“迷失”在复杂的关系论当中,人已经不再异化为机器,而是成为一种摸不着看不见的“相互”。

  这是事实,却不是结果。在越来越多的人再次踏上寻找“复兴”之路时,我们不妨去设想一下,一个生而自由的生命,他的需要到底是什么?一个有权掌控自己生命的人,他到底有多大的权利指使自己行走的方向?那些埋在生命必然里的孩子们,这个一去不复返的童年,到底为了什么这样古怪?

  以上是关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一点疑问,不敢谋求答案。乃玄

  互动

  方式

  通信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6906号 新文化报社综合新闻部 邮编:130022

  电话:0431-96618 邮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