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参观"与"监督"是一回事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10:36 浙江在线

  美国的总统府白宫每周二至周六允许公众免费参观,美国人没说这是让公众“现场监督”总统行使权力;我国外交部定期对公众开放,李肇星部长也从没有说是让公众“现场监督”自己如何与外国人打交道———“参观”与“监督”能是一回事吗?权力运行的轨迹又岂是肉眼可以看到的!

  当前高招录取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为了体现“公开透明”,很多地方都推出了向

考生、家长开放录取现场的举措。7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就有一则报道说:“湖北省招生部门在今年的高校招生录取中率先推出创新之举:随机抽取考生、教师和家长代表亲临高招录取现场,见证招生录取工作流程,并请一名考生代表为湖北第一批录取院校正式开档。”该报道对湖北高招部门这项“创新之举”给予的高度评价,可以用该报道的标题一言以蔽之:《为高招录取公之于众叫好:面对监督,从容自信》。这样的叫好之声近来可谓不绝于耳,无一例外的,它们都把“允许公众参观录取现场”升华到了“允许公众现场监督”的高度。

  没有任何悬念,到录取现场“监督”的家长们不会看到任何哪怕蛛丝马迹的“腐败”。但我还是以为,相关报道在做出“‘分数够了谁都不用找,分数不够找谁都没用’被广泛认同”的结论之前,应先征求一下家长们的意见,我不认为那些家长真的如此容易糊弄。从逻辑上讲,我们的招生工作如果真已做到了“分数够了谁都不用找,分数不够找谁都没用”,那么也就意味着招生领域已不存在任何腐败———我不问“这可能吗”,而要说:一个人不可以说谎到这个地步啊!

  说到“公开透明”,哪一年的招录工作不是“公开透明”的呢?哪一年的招录现场不是对公众开放(对记者开放应等同于对公众开放)的呢?哪一年的招录流程不都是“看得见”的呢?这一切都是白纸黑字,写在去年、前年的报章上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这么多年我们的招录工作都不存在任何腐败?公众的质疑都是疑心生暗鬼呢?同去年一样,声称“拿钱就可上学”的中介依然在招生领域中四处游走,也同去年一样,招生部门说他们都是“骗子”;同去年一样,招生部门无数次强调招录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也同去年一样,招生部门强调今年的录取将比往年更加“公开公平公正”———这就如同去年成功攀登过珠峰顶峰的人声称今年将比去年登得更高一样滑稽。

  笔者同“骗子”打过交道的,那个“骗子”包了一个招待所,住在那里的全是来自各地的家长;我感觉那个“骗子”是很讲诚信的,我的亲戚给了他五万元,最后没有办成事,五万元全部退回。前几天来自山东的报道称,在一些地方高考分数买卖很红火,我想那些买分的人都不是傻子,尽管该省招生部门一再强调这些买分数的人绝对不可能得逞。至于招生领域中的暗箱操作是怎样一套手段,公众当然只能凭空想像了———要是都能看得到,那还叫“暗箱操作”吗?

  不管招生领域中有没有“暗箱”,这个暗箱都不可能由招生部门搬出来在公众面前打开,这就是“暗箱”之所以是“暗箱”的逻辑;而招生部门邀请家长“现场监督”之所以“从容自信”,其自信力也正源于此。当然,我无意否定这样的“创新之举”,允许参观总比不许参观有进步。但我要指出的是,不能让这样的“创新之举”成为一场秀,来粉饰太平。


作者: 翟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