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是哪位“伯乐”重用了骗子?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14:37 浙江在线 |
自称耶鲁大学博士、名门之后的沈镇林被任命为北京某出版社副社长长达两年之久,一封举报信将他的身份曝光——这个“耶鲁博士”实际上是一个偷渡客,且此人任职期间,贪污了出版社54万余元稿费(详见今日本报A19版)。 经查证,沈镇林确实在耶鲁大学呆过,但只是一名打扫卫生的临时工,因为碰上了祖国的“伯乐”,不到两年就当上了出版社的副社长。细究起来,之所以出现这种荒唐闹剧 ,是有深层次原因的。现在,国内一些单位和某些领导对国外名校盲目崇拜,一听到耶鲁、哈佛、牛津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就“顿生好感”,连对方身份的真假也不愿去怀疑和辨认。现在,到国外留学越来越容易,难免把留学人员的队伍搅得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也给了一些投机取巧、欺世盗名者以可乘之机。而国内一些单位在选用人才时,又往往过于看重大学的牌子,只要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就认定了是千里马。发现沈镇林的“伯乐”,不正是被沈镇林的假名头所迷惑,不加细究就对他委以重任了吗? 这件事暴露了用人制度上的某些弊端。这位假博士之所以一路绿灯地得到重用,和那位引荐他的“伯乐”大有关系。试想,如果没有这位“伯乐”的赏识,他能一路升迁,大权在握吗? 对于骗子,当然应该严查法办,但沈镇林的招数实在算不上高明,他之所以行骗成功,主要是因为我们在人才评价上的偏差和用人制度上的漏洞。把这两方面的工作做好了,骗子也就没有多少行骗的机会了。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