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过劳死”威胁和少活20岁都不可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18:00 光明网
潘璠

  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最新出版的2006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有两点引起媒体的关注。一是北京竞争力全国第一;二是七成知识分子走在“过劳死”边缘。《北京青年报》7月16日就此展开讨论,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就此现象进行了评论。北青网当天也就此现象的原因进行了网上调查。有关的报道还称,据上海科学院最近公布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显示,北京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五十八九岁降到调查时的五十三四岁,比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市平均寿命75.85岁低近20岁。

  知识分子面临压力是事实,尽管面临压力不仅仅是知识分子。重视和爱护、关心知识分子,适当减轻其工作压力,呼吁他们注意身体、加强锻炼、劳逸结合都是必要的。但是,在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时,一定要以一种科学的态度来指导和处理,防止以偏概全,防止误判和误导。有关的知识和常识,使人很难不对这些结论产生怀疑。

  首先,关于知识分子的准确定义是什么?是按受教育年限,还是按学历,还是按技术职称?按照不同的标志判断,具体的界限在哪儿?做为一个没有准确边界的概念,按受教育年限、学历或技术职称确定的群体,只能代表一个特定的群体,如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博士或硕士等等,而不能冠之以“中国知识分子”或“北京知识分子”的称谓。我们并没有看到调查者对“知识分子”的定义。如果有,应该随报告广而告之。而且这个定义只能作为此次调查的口径,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和可比性,也不能推而广之。

  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社科院的报告,还是上海科学院的调查,一共抽取了多少样本?这显然不是一种全面调查,因为我和我周围的许多硕士以上学历、高级职称的人员都没有接受过调查。如果是抽样调查,总体的规模、样本的总量、样本量占总体的比重,都需要认真地把握和精确地测算。总体规模越大,抽样的必要性也越大,样本量也应该越大;总体不变,样本的比例越大,代表性也越大。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如果要代表“中国知识分子”,必须在全国各地抽取样本,且样本量至少数以百万计。

  今年早些时候,媒体曾先后公布过两个不同版本的所谓知识分子寿命调查。一个是对中关村8个单位的134名在职死亡知识分子的调查,得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58岁,比普通人少活10年”的结论,但是“漏掉了大量退休知识分子”;另一个对中关村3000多名退休和在职知识分子的调查得出结论,“中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比普通人多8岁”。两个调查结果相差悬殊,但都是把中关村的少部分人放大到了全国。针对一个分布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数千万人乃至数以亿计人的群体,一个几十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几百人或几千人的群体,都是一个微量元素。这种不是在全国范围内严格按抽样原理设计方案并实施调查,只能是一种典型调查,而典型调查不具有推算总体的功能。

  所以,如果不知道蓝皮书或上海社科院的调查方法、调查所抽取的样本量及其分布,我们就有理由质疑结论的科学性。因为全面的人口普查和人口繁衍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把13亿人口或1500万人口做为一个总体,以受教育程度为标志分组的各个群体,都不可能比总体水平“少活20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