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分班教育有利城乡融合?诡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00:01 红网

  在这个花样迭出的时代,汉语的弹性和逻辑的伸缩本已被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但是听到把农民工子弟和市民子弟分开来独立编班,竟然有利于两者融合的时候,笔者还是感到一种“竟然可以这样表述!”的惊讶。

  央视《社会记录》日前播报了《武汉农民工子女独立编班引发争议》的节目。武汉市教育局新近下发一个通知:从今年9月份起,将在全市10所学校的起始年级进行农民工子女

独立编班。在采访中,该局谢局长把独立分班的目的称为在城乡鸿沟之间“搭建一座桥”,而早在两年前就“敢为天下先”的德才学校更一再强调,“分班”是为了“融合”。

  与其说是辩证,不如说是诡辩!尽管把教育局和校方的解释看了一遍又一遍,笔者还是无法认同这种“分开有利融合”的理论。在早些时候,中国青年报和人民日报已经相继发表评论,对独立编班会否引发歧视提出疑问,《南方周末》甚至指出农民工子女独立编班,让人联想起一百年前美国种族歧视下的黑人车厢现象。

  而教育局和校方的解释,无非就是一再强调城乡学生的不同习惯,分开对农民工子弟也有好处,农民工的孩子自己也喜欢分开,分开的效果不错等等。如果不同习惯之类可以成为理由,笔者相信,黑人车厢的发明者一定也可以举出这样的一系列原因,这种解释甚至可以让魏晋时代士族和庶族不同席、不同宴、不通婚的规定找到其历史的合理性,可以让历史上和现实中许许多多的歧视和隔离找到立足点和理论基石,但不管怎么说,你也不能说有利于融合啊!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就指出了教育的一大宗旨“有教无类”。教育最伟大的历史使命之一,就是在人类可塑性较强的青少年阶段抹去出身的差异,阶层的鸿沟,让所有的孩子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他们的竞争和交流。他们也无法回避出身等先天的不平等,但是在竞争和交流甚至矛盾和摩擦中,必然会逐渐的磨合,互补,相互理解和接纳,这种摩擦和磨合可以说我们的祖辈、父辈、和我们这一代,一直就存在。是否我们现在的社会鸿沟已经巨大到这么可怕,一定要刻意地让孩子回避这样的摩擦和磨合?一定要放任这种鸿沟从学生时代继续加深,让他们以后彼此间更加陌生?如果真的这么可怕的话,也别去说什么"有利于融合"的傻话、谎话、鬼话和笑话!

  笔者赞赏报道中德才学校让农民工子弟和市民子弟进入同一所学校的做法。这才是真正有利于融合的做法,但是进入同一所学校后又根据出身来编班,对小孩子心灵的伤害和彼此对立情绪的影响,则比分在不同学校还要严重!对学生来说,如果学校是个“世界”,那么班级就是“国家”。现在精心试验的一个班级试点也许还可以掩盖一些东西,如果这种制度大规模的推行下去,我们就等着看看,一个少年世界里根据不同出身划分出的不同“国家”的“国民”,在师资和待遇上会出现怎样的差异,而相互间要进行怎样的认同、对话和“融合”。

  农民工子弟和市民子弟同校同班也许难以回避部分市民的压力,现实也许错综复杂,实践者迫于无奈往往会做出一些不合理的举措。但是作为社会舆论,作为知识分子,则有义务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能因为实践者丑陋行为是迫于无奈,就去遮盖他的丑陋。武汉的分班教育是否有不得已的原因和形势是另一个问题,但是我们决不能让它在牌子上涂着“有利于融合”这样的傻话、谎话、鬼话和笑话招摇过市!

稿源:红网 作者:庄华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