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学能否宽容“另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00:02 红网

  参加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大学校长们,围绕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在进行深刻反思。许多校长把反思的矛头首先指向了高考制度,认为高考制度缺乏创新人才的“绿色通道”。中科大校长朱清时就指出,以高考为导向的应试教育,已经使基础教育畸形。这种情况如不改变,创新型人才培养就没有希望。到了大学阶段再开始从头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已经晚矣!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也说:“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从大学才开始。”(新华社7月18日消息)

  我国的高考制度确实存在把学生引向应试教育,扼杀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弊端,对此,人们诟病的口水都能淹死人了,我不想再置喙。我想,高考制度虽有弊端但仍有存在的合理性。有句话说,我无力改变世界,但可以改变自己。作为高校我想也是如此,既然一下子还无力改变高考制度,但能不能先改变自己,让高校成为创新人才成长的乐土呢?而事实上,目前高校的内部环境并不见得怎么适合创新人才的生存和发展。

  何以见得?且看媒体披露的几件事:7月17日《大家文摘报》有一篇文章,介绍了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大鸿,这次他指导的2002级油画班学生的毕业论文全部被枪毙,只因为他对论文写作进行“改革”,要求学生毕业论文以专业实践为基础,真实体现每个人的理论写作水平,写出自己4年的感受,尽量区别于以往的泛泛而论。只因为这些论文稍有点“另类”,不符合“标准论文”,就被“集体枪毙”。刘大鸿也因为有点“另类”,他一直强调对于学生个性与创新性的培养,并且强调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点对立,所以,1985年,他从浙江美院毕业来到上海师范大学教书,直到2002年,工作了17年的他依然只是助教,以至于有媒体称呼他为“中国第一助教”。2002年,在美术学院有6位老师集体辞职,眼看人才大规模流失的情况下,他才被破格聘为教授、硕士生导师,但职称还是副教授。

  去年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晏才宏去世曾引起人们空前的关注,57岁的晏才宏老师至死还是一名讲师。而他去世三天内,上海交大校园BBS上,竟发表了学生千余篇悼念文章,学生还自发筹资为他出版纪念文集。作为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他上课很独特:从不带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知识早已烂熟于胸,例题信手拈来,他的电路课被学生誉为“魔电”。然而由于不愿为写论文而写论文,他直到去世还仅仅是个讲师。

  不久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丹青愤而辞职。在美国待了18年,陈丹青回来一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思想、教学评估,是艺术学院的头等大事——艺术学院充斥着办学的教条。”

  可见,办学教条,学校评价体系行政化在大学是如此严重,容不得人才有点个性,容不得教师和学生对传统、对“标准”有所冲击,并不是个别大学的个别现象。而创新往往就是“另类”的想法,创新力强的人也往往以“另类”的面目出现。大学不能宽容有点“另类”的老师,不容许学生越“标准”的雷池半步,又怎能不扼杀人才的创新精神?愚以为,培养创新人才,就得先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营造创新环境就先从宽容“另类”开始吧,而宽容“另类”就不仅仅是在大学了。

稿源:红网 作者:徐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