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精神感动背后是神经阵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00:02 红网

  在山东淄博的农村出了这么一件事儿,弟弟捡了五年的垃圾,来供哥哥上中学,考大学,结果今年哥哥黄亭考出了634分的好成绩。弟弟是心甘情愿还是出于无奈,哥哥是心安理得还是心存愧疚?(《新闻会客厅》7月18日)

  感动是人的本能,但感动却通常建立在他人的不幸上面。因为家庭的变故,弟弟黄猛十二岁辍学靠捡垃圾来赚钱为哥哥筹措上学的生活费用,这一捡就是整整五年。在这五年

期间,黄猛几乎天天都去垃圾山“淘金”,呼吸夹杂着垃圾腐败味与脚臭味的空气,累了就在泥泞的地上铺张塑料布,躺着歇歇。饿了则在垃圾山旁胡乱吃两口饭。这是种“西西弗斯”的受难生活,而一切却都让这个孩子从十二岁独自扛起。

  我们不能不为之感动流泪,但感动背后笔者却更是感到了一种神经的刺痛。如果哥哥黄亭没有考到634分的高分,如果他高考失利没有考上大学,是不也就意味着黄猛所做的一切都将只能下得垃圾山而上不了厅堂,不会为公众所知了呢?难道媒体非要用五年的时间等到黄亭一朝得道,才能让天下相闻吗?我们的媒体究竟是在宣扬洪战辉精神,还是在为精神背后的“眼球效益”精心安排着议程设置?

  常言道,没有下家哪敢上货。媒体报道的势利选择无非是在迎合着一种社会公众的道德心态,即民众开始喜欢大起大伏的传奇新闻,大悲大喜的小说新闻,命运多舛的故事新闻等等。并且每天不绝于耳的伤残病痛,家破人亡的社会新闻已让公众的道德情感神经变的麻木不仁,疲劳倦怠。于是公众开始膜拜成王败寇的信条,媒体也适时的捧上那种有着欲扬先抑过程的新闻报道。试想,如果不是这样,那为何黄猛在捡了五年垃圾期间,我们无人过多侧目,而却在黄亭高考大捷后,什么道德桂冠都给他套上了呢?究竟是黄猛的行为感动了民众,还是黄亭高考的胜利促成了洪战辉精神再次于公众见面?这是个我们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稿源:红网 作者:杨陈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