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政府在汉服问题上理当审慎(社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02:32 江南时报

  7月19日,《江南时报》做了《苏州市民上书市长有回音》的报道。在这篇报道中,苏州市副市长的回复势必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自《江南时报》6月23日报道了“苏州市民傅奇上书市长为汉服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公众对此事的结果就有了一个期待值。我们看到,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出现在报纸上的批示是:“请市文广局阅处研究,并与傅奇先生沟通。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无必要恢复及如何恢复、使用,都需要认真研究。请四处将此意见告傅先生。”

  显然,这是一个相当审慎的批示。市民上书相当级别的官员,公众并不陌生。作为一种良性的互动,我们的官员早已经掌握了正确的沟通技术,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为大众所乐见的一个现象。不久前,新华社前资深记者田炳信在博客上进言,“建议温总理开博客”,引起一片和声,就是这个时代现象的一种折射。

  前述“正确的沟通技术”,并非指官员在具体环节上摆脱了“官民通信”肇始时的稚嫩,转向一种语言上的圆滑,而是说,由于民主、开放理念的作用,官员已经更为注重对话位置上的平等与表达上的直接。我们在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的批示上看到的是审慎的思索型的话语,而不是一腔官话。报道说,傅奇对苏州市有关领导和政府办公室的回复表示满意和感激。这表明,政府对待民间的对话,斩钉截铁的判断与回复固然是一种尊重,表现一种思索的过程与必要性,同样是一种尊重。

  在汉服问题上,政府理当审慎。一段时间以来,与汉服推广和汉服申遗相关的话题在国内形成了热潮,但也充满了争议。《江南时报》6月26日刊载了于立生先生《别拿赝品去“申遗”》一文后,7月5日张梦玥就在《江南时报》撰文,认为于文中所陈述的理由太过陈旧,既不符合历史、现实,又不符合情理。而网络上也有人鼓励网友对于立生的文章进行批驳。纸面上的不同意见未必吃惊,因为实属温文尔雅的文人之争,反而透出双方的几分可爱。在一个毕竟不是多数人身着汉服、很多关于汉服的礼仪已经消失的年代,我们应该允许不同的声音出现,当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时,不能试图阻止一个“派别”发出声音。百家争鸣,不是一个阻止别人发出声音的年代,不是一个不尊重别人意见的时代,而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我们以上下五千年的大视角看待汉服问题,就应该以上下五千年的肚量来对待不同的观点。令人遗憾的是,出现在网络上的却是无休止的争吵,有些言辞完全出于个人好恶,甚至予以人身攻击,所以面目可憎。而结局往往是谁也说服不了谁,而且我们也没有看到有关的民意调查面世,以给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这就是政府在面对汉服问题时的一个现实背景。在这种背景下,在还没有做出认真研究的情况下,政府不应该立即表明同意汉服申遗或是不同意,否则容易陷入站在某一方立场不站在某一方立场的话语旋涡。只有在相关的民意调查已经很接近真实,而相关的研究已经很成熟,特别是非理性的争吵已经为理性的学术或文化讨论所代替的时候,政府表明“唯一”态度的时机才算成熟。

■本报评论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