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创新·和谐河南经济发展报告系列 光荣与梦想--跨越式发展中的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06:12 大河网-河南日报

  

创新·和谐河南经济发展报告系列 光荣与梦想--跨越式发展中的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创新·和谐河南经济发展报告系列 光荣与梦想--跨越式发展中的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创新·和谐河南经济发展报告系列 光荣与梦想--跨越式发展中的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创新·和谐河南经济发展报告系列 光荣与梦想--跨越式发展中的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创新·和谐河南经济发展报告系列 光荣与梦想--跨越式发展中的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辉煌历程伴随着峥嵘岁月。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这所曾经与新中国煤炭事业一起成长,为中南地区煤炭事业、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数万名优秀人才的高等学校,已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回顾学院50年的发展历程,有艰辛、有曲折、有迷茫、有彷徨,更多的是战胜困难,发展壮大,创造、实现辉煌的光荣与梦想。

  历史与现实

  学院创建于1956年,其前身是原煤炭工业部创办的郑州工人技术学校。1961年与原郑州煤炭工业学院部分合并组建郑州煤矿学校,1962年更名为中南煤矿干部学校,1979年成立郑州煤炭工业学校,1983年经原煤炭工业部批准成立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是全国成立最早的管理干部学院之一。1998年学院由原煤炭工业部划转到河南省,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革。

  命运多舛,路途坎坷,但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人坚信,不懈奋斗就会有实现梦想的一天。

  1999年学院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全面实施普通专科教育的试点院校,初步实现了办学层次的调整。2001年5月,根据发展需要,省政府批准学院由“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更名为“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02年5月,省政府决定,将郑州煤田职工地质学院并入。两校合并后,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对教育资源进行了重组,学科专业实现了互补,办学实力显著增强。为了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学院党委于2002年年初作出决定,用郑州市内的两个校区进行土地置换,在新郑龙湖投资3.7亿元建设新校区。如今,这座占地1395亩,总体规划建筑面积达37万平方米,可容纳学生1万人的“现代化、园林化、数字化”的高等学府已傲然屹立在美丽的龙湖湖畔。

  经过近50年的建设发展,特别是1998年由原煤炭工业部划转到河南省管理以来,学院紧紧抓住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机遇,积极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院在办学性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经验、学科构成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现在已经形成了以普通专科教育为主,工学、管理学并重,人文、社科多学科协调发展,突出煤炭特色的办学格局。

  与2002年两校合并之初相比,学院占地面积是原来的7倍,校舍面积是原来的4倍,在校生规模是原来的3倍,固定资产总值是原来的6倍,实验设备总值是原来的4倍,图书馆藏书由30万册增加到89万册,就业率由75%增长到95.02%,学科专业由4系16个专业发展为10系1部,涵盖了工学、管理学、人文、社科4个学科的40多个普通专科专业。

  在成绩面前,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并没有安于现状,停滞不前,而是居安思危,勇立潮头,抢抓国家关于成人高校改制发展的大好机遇,将已经取得的成绩作为再次实现大跨越的起点,开始了新的征程,追求更高的发展目标。在2004年4月召开的学院第一次党代会上,学院制定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到2006年实现办学层次的突破,由以高职高专教育为主体的成人高校转型为以本科教育为主导的普通高校;第二步,再用5年或稍长时间,力争使学院的综合实力进入全省本科高校中等水平。

  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每一位经院人的面前,大家斗志激昂,干劲十足,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迁址办学,改善办学条件,充实内涵,加强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今天,已经迁址到轩辕黄帝故里——郑州市新郑龙湖镇新校区的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正焕发出无限生机。

  速度拓空间

  伴随着1998年学院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和1999年全面实施普通专科教育,学院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在校生规模由1998年前的2500人迅速增长到2001年的近4000人,特别是2002年两校合并之后,经过资源重组,学院共设置了财务会计、管理工程、计算机、经济贸易、电信工程、环境工程、机电工程、建筑工程、安全工程、社会科学、基础部等10系1部40多个专业,当时在校生规模已达近7300人。学院良好的发展形势让所有人都喜不自禁,可是喜悦的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忧虑。

  在校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与当时学院狭小的校园面积形成强烈反差。

  当时学院的两处市区校址,分别位于郑州市大学路和南阳路,两地相距8公里,占地面积加起来不足200亩,且两处校址均位于市内繁华地段,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建已不可能。

  校园面积狭小、学生众多、校区分散等现实情况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且成为掣肘学院发展的重要因素。

  要发展就要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拓展生存空间。院党委以非凡的气魄大胆决策:建设新校区!

  可是建设新校区的巨额资金从哪里来,校区建在哪里,教职工的正常生活是否会受到影响……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经过可行性研究,学院决定用市内的两块校区进行土地置换,筹集建设新校区所需要的3.7亿元建设资金。学院建设新校区的想法也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省煤炭工业局和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省政府从政策、资金及外部环境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一个个问题得以解决,一个个疑虑被相继打消,全院教职工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满怀豪情地开始了二次创业。

  2002年4月,新校区建设征地协议顺利签订,迈出了新校区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校址选择在民风淳朴、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轩辕黄帝故里,美丽的新郑龙湖湖畔。6月12日,河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了学院新校区建设的立项。11月10日,新校区建设奠基仪式隆重举行。从此,新校区的土地不再寂寞,伴随着轰鸣的机器声,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荒凉的土地披上了绿衣,花红柳绿,绿草茵茵。按照“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理念规划设计的整个校区,布局合理,功能齐备。西边是象征着智慧和深远的淡蓝色建筑,那是由教学楼群、实验楼群、实习车间构成的教学区;北边的大型综合运动场、排球场、游泳馆、篮球馆一字排开,这里是强健体魄的场所,更是力与美、青春与梦想展示和张扬的舞台;东边的学生活动中心、宿舍楼群、学生餐厅、大型商业中心、后勤服务中心鳞次栉比,为学生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南边是高大的图书馆、美丽的人工湖、现代化的培训中心和行政办公大楼,把整个校前区装点的雄伟壮观,景色宜人。

  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挥洒了新校区建设者们无数的艰辛和汗水,为了学院的重托,为了升腾的希望,他们风餐露宿在建设工地,他们一丝不苟严把建设质量,他们不分昼夜追赶工程进度,创造了新校区一期工程令人惊叹的“经干院速度”。到2003年8月,仅用了9个多月的时间,新校区一期工程10万平方米建筑和近3000万元的基础设施投入顺利完成,迎接了第一批4000名学生的入驻。目前,新校区已基本建成,共完成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一座可以容纳万人、占地1395亩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平地而起,傲然矗立在美丽的龙湖湖畔。

  新校区建成之后,教育部、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省煤炭工业局等上级部门的领导相继到校参观视察,走在美丽的校园内,领导们无不对学院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创造出的惊人速度啧啧称奇。省教育厅领导更对学院采用土地置换筹措资金建设新校区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称赞说:“为其他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

  内涵上层次

  新校区建好了,来访的人群络绎不绝,有兄弟院校的朋友,有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有上级领导,置身于美丽的校园,他们中的有识之士发出感叹:“这么漂亮的校园,应该是为一所本科院校准备的,如果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太可惜了。”这与陪同的院领导的心思不谋而合。是啊,如何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学院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人才,造福社会,应该是摆在学院党委面前的迫切问题。经过深入调研,广泛论证评估,学院上下达成共识,一致认为经过近50年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1999年全面实施专科教育、2002年两校合并以来,学院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机遇,主动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使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已经积累了一定规模的教育资源和丰富的办学经验,达到了设置本科院校的基本条件。2003年9月,学院党委作出重大决定,把申办本科院校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学院发展的一项重要的阶段性目标。

  围绕升本工作,学院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学院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学科专业建设在学校建设中的龙头作用,紧密结合地方与煤炭行业经济发展需要,着力从三个方面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一是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强工科及商科类学科专业建设,增强现有工科及商科类专业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工、商并重的办学格局;二是重点建设办学条件好、办学历史较长、就业形势较好的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环境工程、测量工程、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等专业。三是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结构,设置新的学科专业,增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新设置了电子商务、财务管理、旅游管理、汽车维修与营销、工程监理等专业。目前,学院共开设了40多个专科专业,其中教育部教改试点专业1个,河南省教改试点专业4个,省级精品课程2门。

  学院按照“培养、引进、稳定”的原则,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加大培养力度,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目前全院在读博士10人,在读硕士133人,20多名中青年教师赴美国、法国等国家留学,2人获得河南省留学归国人员先进个人;二是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近年来引进博士6名,教授5名;三是进一步深化学院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努力营造优秀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与氛围。近年来,教师中先后有多人荣获煤炭工业部拔尖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煤炭教育先进个人、省级优秀教师、省煤炭系统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学院将培养人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永恒的主题,特别是在持续扩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教学管理,确保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取得了突出成绩。在全省专科毕业生对口升本考试中,学院升学率一直稳定在80%以上,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大学英语四、六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学院专科学生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计算机二级通过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2005年度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该校经贸系学生黄源同学成绩突出,获得特等奖,另有多名同学获得二、三等奖。2005年4月,学院环境工程系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顺利通过了预验收,这是对学院教改成果的一次检验,也是对学院教学质量的充分肯定。

  在搞好教学的前提下,学院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一批有较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科研成果。自2000年以来,全院教师共承担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26项,其中省部级38项;获科研成果112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实用社会科学奖和煤炭工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奖34项;发表学术论文619篇,其中6篇论文被世界三大检索工具之一SCI收录,26篇论文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收录;出版专著教材136部,其中省部级规划教材著作34部。学院还设有数量经济研究所、矿山工程研究所和郑州煤炭安全评价有限公司,为教学、科研和煤矿安全评价服务。较高的科研条件和水平,将为本科教育提供有力的学术水平支持。目前学院还与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郑州煤炭工业集团公司、永城煤电集团公司、义马煤业集团公司、鹤壁煤业集团公司、焦作煤业集团公司、神火集团公司等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书,变单一的政府办学为政府、企业合作办学。这种办学体制有利于充分发挥国有大型企业的资金、设备、技术和人才优势,密切学院与社会的联系,促进产学研结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增强学院发展的后劲。

  学院的办学实力得到了有关专家和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2005年11月26日至27日,由原河南大学校长王文金教授担任组长的河南省高等院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一行6人对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升本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学院申办本科院校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办学条件已经达到国家规定的设置本科院校的标准。

  2005年12月15日,副省长贾连朝到学院视察工作时,对学院取得的巨大成绩也给予了充

  分的肯定。他希望学院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立足于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面向全国煤炭行业,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进一步调整内部教育结构、学科结构,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努力培养和发挥学院的煤炭特色与优势,产生一批独具自身特色的科研成果、人才成果、经济成果、教学成果,为全国和全省经济发展服务。定位保特色我省是全国重要的煤炭基地,煤炭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生产、管理和安全技术人才,然而我省煤炭企业高素质人才却严重短缺。占全省煤炭产量60%以上的六大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3%,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3%。而且近几年仅全省六

  大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净流失专业技术人才就高达2000多人。与煤炭产业大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强烈需求相比,我省尚无具有煤炭特色的本科院校,自我培养能力不足,人才供求矛盾异常突出。高素质人才引进困难和高层次人才大量流失的双重影响,严重制约着煤炭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学院作为在中南地区为煤炭行业服务的高等院校,一直是该地区重要的煤炭经济管理和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具有明显的行业优势。学院的传统优势学科如会计学、工商管理、环境工程、矿山测量、地质工程、矿山机械等,不仅在我省煤炭行业具有较高的地位,在中南地区煤炭行业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学院还是原国家经贸委、原煤炭工业部批准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工商培训基地”、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批准的“国家二级安全培训机构”,是河南省煤炭经济研究会、河南省煤炭学会管理工程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有长期为煤炭服务的办学历史,了解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熟悉煤炭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为煤炭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长期以来,学院承担着河南省国有和乡镇煤矿矿长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乡镇煤矿安全资格的培训和再培训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学院建校以来共培训各类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数万名。

  今后学院将自身发展定位于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服务煤炭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在以工学、管理学为主,人文、社科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前提下,突出加强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新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机制,加快学院发展,逐步将学院办成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型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就业创品牌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始终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多渠道、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将就业工作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

  学院瞄准市场,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教学管理,逐步调整学科结构,积极构建“双证”教育模式,按要求达到毕业生取得双证的比例。在教学中做到三个结合:基础和专业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专业课教学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同时重点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力打造品牌专业。要求教师既要懂理论教学又要懂实际操作,既要是“讲师”又要是“工程师”。专业建设面向市场需求,近年来已逐步形成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如测绘工程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汽车维修与营销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等,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连续数年达95%以上。

  在管理中学院把就业工作同各系、处负责人年度考核、各系综合评比、专业招生计划挂钩,将个人利益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绩效与利益挂钩。

  在就业服务工作中,学院将就业工作重心前移,通过职业测评和职业规划体系,逐步摆脱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指导”模式,通过先进理念和专业内容的引入,让指导工作变得科学、完善、丰富和高效,从而为毕业生定位导航、赢得先机。学院还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方式,每年都要走访省内外近百家企业,了解需求,跟踪调查毕业生情况,建立就业基地,逐步实现订单培养。

  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扎实开展,使该院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毕业生就业率四年来连创学院新高,2002年为75%,2003年达78.58%,2004年、2005年更创历史新高,分别达到了92.17%和95.02%,实现了就业工作的大跨越。近两年,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均高于全省专科院校平均水平的4-5个百分点。2005年3月,在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该院是唯一一所被省教育厅确定代表全省专科层次院校作典型发言的学校。学院先后培养的5万多名毕业生,大多数成为煤炭行业和其他行业管理、生产领域的骨干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有20多人担任了厅级以上领导职务,100多人担任了县处级领导职务,60多名毕业生继续深造获得博士、硕士学位,3000多人获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过艰苦创业和不懈努力成长起来的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从未停止过奋斗和探索的步伐。目前,全院教职工正在积极落实学院第一次党代会制定的发展规划和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为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人正满怀信心,分秒必争,不断开拓创新,劈坚破难,努力开创学院更加美好的未来。

  □李树华胡军旗

  河南省人大副主任、原河南省副省长贾连朝视察学院

  学院第一次党代会

  学院升本专家论证会

  学院教学楼群

  学院游泳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