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购书腐败”咋成了高校“流行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08:40 温州新闻网

  日前,北京市海淀区“惩治与预防职务犯罪、治理商业贿赂”大型图片展上,一家名叫“人天书店”的企业因涉及到高校商业贿赂引起关注。检方公布的案情是,海淀区某学院图书馆采编室主任黄某,从2003年12月以来,利用负责学院订购图书的职务便利,多次非法收受人天书店业务员以折扣形式给付的好处费,共计22250.16元。而这家企业的一个账本,引发了全国范围内一系列的学校图书馆人员受贿案件,至少有上百所高校人员涉案。(2006年7月19日《新京报》)

  在很多人看来,高校是神圣的象牙塔,与贪污腐败等丑恶现象距离遥远。但在现实生活中,神圣的象牙塔同样会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购书腐败”成高校“流行病”便是明证。2004年8月,四川省13所高校中36名干部因购书腐败被检察机关立案侦查,3名县处级干部贪污受贿100万元以上,涉嫌犯罪总额高达1200余万元;江苏省检察机关经过两年多的侦查,也挖出了一系列高校购书腐败案,在江苏115所高校中竟有109所学校涉案,违法金额高达2000万元……

  纵观这样的“购书腐败”,依托的大多是两条“犯罪链”:一是明扣→小金库→个人腰包→犯贪污罪;二是暗扣→个人腰包→犯受贿罪。一般情况下,明扣的金额占到图书码洋的15%到25%,暗扣的数额能占到码洋的20%以上。在支付“回扣”中,有关书商往往先以一定比例的“明扣”返还给购书单位打入“小金库”,其余的则作为“暗扣”以现金或储值卡等形式支付给购书单位的经手人、负责人、主管领导。

  众所周知,无论是书店发行环节,还是高校购书环节,只要有腐败产生,行贿者决不会做亏本生意,总会从各个环节,以“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方式,千方百计捞出行贿成本,而这一切最终都会转嫁到学生身上,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上学难、上学贵。曾有一位大三学生给自己的书费算了一笔账:每年500元书费,按高校购书回扣的一般行情(还不包括暗扣),3年就可以产生225到375元的利润,而成本费只是75到125元。如此巨大的利润空间,难怪一些人争相分食,甚至不惜“前腐后继”了。

  “购书腐败”之所以成为“潜规则”,且长久以来未能被及时发现和强力斩断,原因大致有三:一是由于图书出版体制和高校购书体制的缺陷,导致高校学生教材的购买基本上由学校垄断,加之教材定价虚高,给图书销售中回扣“增肥”提供了充足空间;二是监督管理形同虚设。目前,教育系统的经费大多属单位自管,财政、审计等部门在每年的审计检查中大多是走马观花地查一下,很少深究,也很少提出规范性的整改措施;三是有政策作“掩护”。1987年国家教委曾发文规定,高校教材允许有9%至12%的折扣,其中5%要返给学生,其余作为业务费用支出,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一些不法经营者留下了钻空子的口子。

  由是观之,遏制高校“购书腐败”最重要的还应从制度入手。当务之急,一是打破垄断,鼓励民营书业,以及外国资本注入中国图书发行,尤其是教材教辅发行市场;二是改变过去教材由学校统一采购的“一刀切”情况,让书商与作为消费者的教师和学生实现“零距离”接触;三是根据教辅类图书的印码和销量的多少,在考虑出版社及图书商合理利润的基础上,制定最高限价,使购书回扣成为无源之水;四是实行“阳光操作”。高校每年都要对当年教材教辅价格进行公示,接受学生、家长监督,教育、新闻出版部门也可举行听证会来确定教材教辅价格。如此多管齐下,方能使高校购书腐败胎死腹中,不再成“链”。[稿源:红网][作者:高福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