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卢毅给北大争回了颜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09:35 东方网

  前不久,香港大学以优厚奖学金吸引内地学子赴港读书的新闻着实让向来自我感觉良好的内地高校郁闷了一阵,由此引发的清华北大沦为二流的舆论风潮则更让苦心孤诣争创“一流大学”的内地名校颜面尽失,以至于北大招生负责人不得不出面澄清:“从招生上看,北大、清华等内地高校‘沦为二流’纯属无稽之谈。”似乎是为了强化这种说法,昨天,北大官方网站又登出了一条高考喜报,宣布北京、上海、陕西等7省市的文理科第一名均被北大录取。尤其是根据北大招生负责人的说法,浙江理科状元卢毅放弃了香港大学提供的72万元奖

学金,最终选择了北大。一时间,“港大72万难引浙江状元”的消息不胫而走,几个小时之内,该新闻在新浪上的跟贴就达到40万条。(7月19日新浪网)

  卢毅拒绝港大,投向北大的怀抱,是否能够捍卫北大的“一流”地位?笔者不得而知。不过,在北大招生人员看来,这是显而易见的。否则,就没有必要在公布录取的状元名单之外,还特地指出某位状元是放弃了香港大学xx万元奖学金而最终选择北大的。在强调这一点之后,有关人员似乎还意犹未尽,继续发挥道:“香港虽然商业发达,但文化氛围淡漠。不像北京适合搞学术、做学问。”甚至认为,香港高校的大师级教师少,就学数理化专业的考生来说,应留在内地高校深造。看来,卢毅的“弃暗投明”,着实让包括北大在内的内地名校大大长脸,不免得意洋洋之余还有点得意忘形。

  暂且不论香港高校的大师级教师是否真的少于内地,单就清华北大的本科成为“留美预科班”这一公认事实来看,所谓“学数理化的考生应留在内地高校深造”就有点睁眼说瞎话的味道。至于“内地高校的学术氛围比香港更为浓厚”的观点,大概凡是对当前内地高校功利化倾向有所了解的人都会一笑置之。不过,所有这些质疑都不能动摇这位招生负责人的信念——既然状元选择了北大,北大的“一流地位”自然得到了证明,对香港的兄弟高校品头论足,无疑是“一流高校”应有的特权。相比于香港高校的谦虚务实,内地名校的自大浮躁可见一斑。

  其实,对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著名学者丁学良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崔卫平,《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2005年1月13日南方周末)。按照丁先生的观点,大学(University)的词根是“universus”,即“普遍”、“整体”、“世界”、“宇宙”的意思,所以大学从它诞生的那一日开始,它的精神气质就是“普遍主义的”(universalism)。这种普遍主义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大学的教员必须来自五湖四海,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大学;二、学生的来源也必须是广泛和多样化的,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同样不能用一个模式来塑造学生;三、一流大学的教学课程、研究项目也必须是普遍主义的、世界主义的,即拿到国际上去能够与别人接上话题。拿这三条标准来衡量国内的大学,那些急吼吼建设“一流大学”的名校到底距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相信人们心知肚明。

  卢毅选择了北大,北大风光无限,一场“一流之争”彻底沦为了“状元大战”。而在一片浮躁、功利的声音中,我们根本看不到对学术本身的追求,看不到治学所需要的超然心态,甚至连对自己的准确认识都看不到,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界的遗憾。


作者:宋元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