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若要甜,加点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09:46 东方网

  林帆作品集标题的这句顺口溜是著名演员白杨讲的。谈的是表演艺术;其实是在谈生活的哲理,很耐人寻味。这种相似而不同,相反又相成的事例唾手可拾。比如说,同样是甜饼干,制饼师傅不放奶油,也不放花生果酱之类,偏偏在上面洒点椒盐,名之为“椒盐饼干”。这种饼干就不同一般,独出心裁,别开生面。当然,这里有个“度”的问题,白杨说的“加点盐”,而绝非加“把”盐,否则便喧宾夺主,反而失其特色。很简单,“万绿丛中一点红”,是一种艺术构思,如果改作“万绿丛中一片红”,则是就事论事,不能突出自己

要渲染的绿草茵茵耀人眼目的映衬。这叫刹风景。

  中国的修辞学就有这样的辞格,叫“映衬”;反映和衬托的意思。“若要甜,加点盐”,是从生活中体验出来的;不过说得更生活,更形象吧了。江南人或广东人炒菜喜欢加少许糖,据说能调出其鲜味,其理一也。甚至可以说,没有衬托,就不容易显示出其鲜明形象。和“万绿丛中一点红”一样,我看到过一张照片,拍的是“晴空万里一朵云”,这朵孤悬的白云映衬在晴空万里之中,不禁使人产生一种美感。这是天然的衬托,源于自然的美。要是没有这样的慧眼独具,逮住这一瞬间;在画面上却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流水行云,那明朗的晴天就难显其分外的晴朗,也就索然乏味了。

  提起这个,话题可就多了。因为这是人们常用的表述手段。从前看到一块广告牌,久久铭刻心中。这块广告黑底,横摆一支“黑白”牙膏,上面画出绛唇白齿。明快、夺目,一下子就突出了主题,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是很巧妙的构思,用的正是这种“烘云托月”的方法。作者是懂得心理学的,他知道牡丹虽好,还要绿叶扶持的道理,所以用了一个相斥相成,双映成趣的构图。

  从表达的角度看,衬托的确是一种既不吃力又讨好的方法。意在内而使之外显,把两种相斥相成的东西融合起来,使之相映相衬,愈益显得黑白分明。这种修辞法就是“映衬”,是自古有之的。基于这个道理,有时为表达一个对象,不用衬托来借光,反而要事半功倍。于是把眼睛看到情景、物象,通过语言文字或者色彩画面再现出来,有时就得求借能够相映成趣的东西来助一臂之力。举个例说,摄影师要表现一艘刚落成的万吨巨轮,船的外形可能拍得十分逼真,但表现其“巨”,靠简单的再现无能为力。为弥补这个缺陷,巨轮旁边出现的小拖轮,正像“万绿丛中一点红”那样,把巨轮之大烘托出来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运用这种手法来突现主人公的例子是很多的。王实甫的《西厢记》里,红娘外向的性格鲜明地衬托了莺莺那种含而不露的内蕴的感情;没有红娘,莺莺的内心世界不容易表现出来。塞万提斯的名著《堂·吉诃德》,也在古板十足、其迂无比的堂·吉诃德身边配上一风趣得很的桑丘·潘沙。这个劳动农民注重实际(他的主人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爱占小便宜,往往反而吃亏。他胆小怕事(他的主人却为了锄强扶弱,济世救人而奋不顾身,光凭一股蛮劲),又容易轻信别人,这些都使他和堂·吉诃德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又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还有笛福笔下的那个孤胆英雄鲁滨逊,最后还得找个“星期五”,恐怕也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以此来衬出鲁滨逊毕竟还是一个人类社会的人!

  说了那么多,举了一堆例,无非是由白杨的一句话引发的。我自己毫无体会,满口柴胡,拾人牙慧耳。不过我在写作过程中,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建议,未尝不是一个好主意。白杨不经意而概括出一句人生哲理,简单明瞭,深刻易懂;不过是个顺口溜。为什么能做到这样言简意赅,“含金量”如此之大?正是因为它贴近生活,从群众中来。过去有不少成语都是很好的;但读起来总觉拗口,不容易让人记牢而成为群众语言。离开了生活必然脱离群众;语言也干巴,虽有“春色”也不会动人的。像“若要甜,加点盐”那样,从生活中随手拈来的民间谚语必然在社会中大量流传,因此我又发异想,是否可请出一位平时有这些积累的有心人,编出一本这类的小册子(或者编出“辞典”更好,一步一步来吧),那对发扬中国的国粹文化会是功德无量的。


作者:林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