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大学教育的“技工化”未必不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10:26 浙江在线

  近日正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似乎成了国内大学校长们的“牢骚会”。继对当前的高考招生模式“人为单一化”进行抨击、对现行的科研经费提成办法使科研立项成“圈钱”等进行痛批后,一些校长又对当前大学及热门专业的“技工化”倾向表示担忧。“大学不能变成‘技工学校’!”不止一位大学校长表示:现在到了回归教育本

  位的时候。如果再晚了,追悔莫及!(《中国青年报》7月17日)

  最近几年来,各地、各个层次的大学越发成为各界关注议论的焦点,正在经受越来越多的批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某些大学日渐扭曲了大学精神,偏离了教育本位。所以敦促大学“回归教育本位”的确是一个很急迫的任务。但是,教育的“本位”到底在哪里呢?大学如果“技工化”,是否就离大学教育的“本位”越来越远?

  如果单单从大学教育的发展史上看,大学教育的确与“技工化”有些水火难容。长期以来,大学教育一直被定位于和职业教育相对的“闲暇教育”、“自由教育”——据有人考证,西语中“学校”一词的词根,就是希腊语中的“闲暇”,这已经潜在表达出当时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定性:贵族的、精英的。以发表《大学的理想》系列演讲而闻名的高等教育家约翰·牛曼认为:大学为“自由教育”而设,应提供普遍性的和完整性的知识教育,而不是狭隘的专门化教育,而且“知识本身即为目的”。他的这一思想影响深远,100多年来,虽然在许多国家大学实际上已经由精英教育而大众化,但在许多人的潜意识里,大学仍然是远离人间烟火的“象牙之塔”。或许正是由于这一传统,大学校长们才会对大学及某些专业的“技工化”倾向忧心忡忡。

  但在笔者看来,在当前的情势下,一味反对大学的“技工化”,却有“食古不化”之感。随着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日益紧密,随着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的增多,当前的大学教育,已经必然地淡去了其精英色彩——当前有如此之多的大学生,不可能有这么多的人都成为“为知识而知识”、不食人间烟火的学究。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终将走出象牙之塔,在忙碌的尘世谋生活。在这样的情势下,如果大学仍然致力于把所有大学生都培养成一种纯粹的“知识人”,不现实。

  大学追求理想还是实用,这已经是一个争论了很长时间的难题。笔者认为,大学固然应该有其恒久的理想和价值观,但一定不可脱离具体阶段,不可忽略本国国情,无视当时的社会现实。就眼下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大学产生一定的“技工化”倾向,或许是一种现实的需要,而且并不是一个坏的、必须被遏制的倾向。

  德国和日本的经济之所以能够在战后迅速崛起,其要诀就在于特别重视职业教育,国内具有大量双手灵巧的“技工型”人才。当前在我们国家,由于蓝领工人收入微薄、地位不彰等种种原因,职业教育仍然不被人们所推崇,高职和技工学校发展步履维艰。最近经常见诸报端的是:上海、广东等一些地方特别缺乏高级技工,高级技工的薪金甚至远远超过博士。此时,如果某些大学能够“屈尊”,真正能够培养出一些既有理论又有技术、在就业市场受欢迎、对行业发展有助益的“技工型”高学历人才,不仅无损于大学职责,甚至也要算是功德一件。

  现实条件下,在保有一份高远的大学气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应是大学教育的“本位”所在。

作者: 郭之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