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正视“买卖考分”背后的漏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11:36 云网

  

评论:正视“买卖考分”背后的漏洞

  唐春成画

  提要“买卖考分”现象的出现,暴露出高考录取过程中的一些漏洞。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户籍档案的管理,加大对冒名顶替者的处罚力度,健全招生监督机制,杜绝招生过程

中的权钱交易。

  近日,炒得沸沸扬扬的某地买卖高考分数事件,被证实为一起诈骗案。

  这是值得庆幸的——早日发现这样的诈骗行为,可防止更多的群众上当受骗。可庆幸之余,不由得追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群众相信买卖高考分数这样匪夷所思的事情?

  不由得想起人民日报曾经报道过的山东经济学院清退假大学生事件。一所地方院校5年清退了60余名假大学生,学校招生负责人介绍,假大学生90%是冒名顶替进来的,也就是说是靠买分数后,造假档案进来的。而学生之所以能被查出来,是因为在学校开学初的摸底考试中,成绩与高考成绩过于悬殊。

  看来,群众之所以相信买卖高考分数,是因为“买分”真的可以让“买分者”进入对他们来说遥不可及的大学殿堂。

  一名高中生被录取为大学生,其间有考试、填报志愿、录取、报到等众多环节。在人们看来,这个过程严密而神圣,“买卖考分”现象的出现却暴露这一过程中的诸多漏洞。

  首先是高中升大学过程中的学生户籍档案管理漏洞。为什么假大学生能一路绿灯,拿着完备的证件来报到,而且还能准备齐全学校需要调的档案、户口等?没有原毕业学校等单位的默许甚至配合,学生不可能仿造出一模一样的档案。

  其次,造假成本过低,使造假者有恃无恐。从已被发现的假大学生来看,他们“除了花钱买录取通知书外,几乎没有其他什么成本。”学校也顶多将其扫地出门,他们可以选择复读,参加次年高考。目前,不少地方往往是“对弄虚作假的考生坚决取消其录取资格”,这和高考替考作弊被发现时的严重处罚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

  此外,一些高校为了录取人才而采取的“单独招生”、“调剂指标”等做法,如果监管不严,也容易造成招生录取中的权钱交易。

  有关部门应该出台政策,加强对高中升大学过程中的户籍档案的管理,加大对冒名顶替者的处罚力度,健全招生程序监督机制,坚决杜绝招生过程中的权钱交易。同时,也不妨多借鉴现代科技,如新生报到时,采取手印识别等办法鉴别真伪等。

  只有减少这些看得见的漏洞,才能更好地维护高考的公平与公正。(何勇)

  责任编辑:spring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