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申遗成功,更意味着承担起一种责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13:21 温州新闻网

  世界遗产是社会公益性的、传世性的,如果把其界定为旅游资源,将遗产保护地变成“经济开发区”,必然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料的后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批准我国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河南安阳商代殷墟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至此,我国共有33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欣喜之余,本报7月17日一则题为《申遗成功,我们依旧任重道远》的报道提醒公众:申

遗成功,我们的保护责任重大。报道中说,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申遗成功后面临开发与保护的难题,如果将原来隔离的保护区连接成片,势必影响当地矿产开发等。有关人士警示:绝不能把大熊猫栖息地当成一个高端旅游市场来打造,在大熊猫栖息地核心区域绝不能出现诸如五星级酒店等与自然遗产不协调的设施和建筑。

  如此清醒的责任意识无疑值得肯定。

  近年来,一股申遗热潮席卷全国各地。据报道,全国现有申报世界遗产意愿的达200多个项目。从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股申遗热潮中,一些地方更多地看到了申遗成功可能带来的巨大经济及社会效益,相比之下,保护意识、责任意识似乎显得不够。比如,一些地方将申遗功利化,甚至“全民总动员”,投入大量人力财力,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和浪费;为了各自利益,几个地方无休止地争吵,甚至有的移花接木,捕风捉影,笑话迭出;一些地方将世界遗产看成“唐僧肉”、“摇钱树”,将遗产保护区当成“经济开发区”,过度开发、错位开发,重申报、轻管理、轻保护,商业化、人工化气息让一些世界文化遗产的本真尽失。

  针对上述种种乱象,一些专家担心,申遗成功会不会给一些脆弱的遗产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地因旅游设施泛滥,受到联合国专家的严肃批评,结果为了恢复自然面貌,不得不花巨大代价去拆除。这样的教训应该给我们足够的警示。

  在这样的热潮中,我们有必要检视一些地方的申遗动机:是为了刺激旅游市场、拉动地方经济?还是为了人类世世代代的文明传承分担一分责任?要知道,申遗成功如同接过一根文化接力棒,我们这代人手中的这根接力棒最终还要传递给后人的,我们世世代代应当共同朝向一个目标:保存人类文化的多元性,让人类文明之花绚丽永久。

  因此,我们必须强调,世界遗产是社会公益性的、传世性的,如果把其界定为旅游资源,将遗产保护地变成“经济开发区”,必然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料的后果。“拥有一个具有世界遗产价值的地方,是一种骄傲,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必须使这种责任意识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认同。我们不能交给后代一份被损坏的遗产,不能留下永久的历史遗憾。

  导这种责任意识,至关重要的是各地相关决策者。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变现、都能转化成“政绩”,让相关决策者认同这一道理,要靠政绩考核标准的引导。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果这福是短时期GDP的增加,而代价是祖先传下来的宝贝被毁,这就不是福,而只能是祸。

  本报的报道说,在中国代表团庆祝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酒会上,四川省一位副省长承诺,将认真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相关法规,积极做好栖息地的保护管理工作―――我们相信,这是充分认识到保护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重大意义的郑重承诺,它体现了一种保护世界遗产的强烈责任意识。

  来源:《工人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