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扁下吕上 马苏不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14:11 中国台湾网

  台湾政治大学国关中心研究员兼亚太所长蔡逸儒今天在《联合早报》撰文说,在台湾在野罢免陈水扁失利,检调单位避重就轻、切割办案之后,许多台湾民众对台湾的政局发展、朝野政党、政治人物真是失望到了极点。有些台湾民众甚至气得真想采取玉石俱焚的做法,大家就不相信唤不回公理与正义。

  文章表示,过去几个月里,他就一直鼓吹不但要有体制内的司法追诉,还要配合上

体制外的街头、学生及社会运动,才能把陈水扁给赶下台去。当时也曾签名参加学界联署,要求陈水扁知所进退,希望能给大学生一些示范作用,产生扩散效应。但只要陈水扁及民进党一祭出“保卫本土政权”及蓝、绿与族群议题,一切就给打得烟消云散。

  期间,他也曾多次鼓吹蓝军要分化、利用、扩大绿色阵营的内部矛盾,痛责从李远哲、澄社成员以降,那些不要脸的自由派亲绿学者,以及部分媒体从业人员,质问他们的道德是非标准何在?难道“本土政权”就能贪污、腐败,民粹、爱台就能取代公理、正义?结果还是一切泥牛入海,并无作用。让人气结。

  笔者表示,虽然他讲得都对,反映的也是许多学界中人及一般民众的感受,但只要批评重了一些,台湾媒体都不敢也不能刊登,只能透过岛外媒体来平衡民进党的诡辩,所幸多数文章也还能在新加坡、香港媒体发表,透过网络在海外其他地区传达,但一想到其他一般台湾民众是有笔不会写、有嘴无处说、有怨无处发,他们才真是有够郁卒。

  西谚有云,迟来的正义不是正义。话虽如此,但某些台湾亲绿及自由派学者突然于本月15日发表声明,对民进党提出诤言,呼吁陈水扁下台,有人甚至痛责陈水扁是个惯于说谎的无赖,笔者自己对此虽然并不十分满意,如要无限上纲,也可以合理怀疑他们的动机和目的,只是想要弃扁保党,并未真的悔过。但本着与人为善的信念,他基本上还是愿意予以适度的肯定。

  文章指出,其实,对许多台湾民众来说,那些配合当道积极参与、违法乱纪的人固然可恶,但那些消极纵容、默不吭声的人也是共犯,两者只有程度的差别,并无本质的不同。民主尤其不等于民粹,爱台不等于贪渎,台湾的民主固然值得珍惜,爱护台湾虽属当然,但民主与爱台之间和其方式仍有太多讨论的空间。

  文章称,还记得几年前,陈水扁身边重臣同他曾经一起出岛宣讲。笔者一路与彼等在岛外激辩,结果某当事人私下表示,蔡逸儒某些观点有其可取之处,询以愿否和陈水扁见面,可以代为安排,云云。笔者当时就以道不同不相为谋,相见不如不见,当下予以拒绝。人总要活得有尊严,是非对错之间还是应该有所坚持。

  亲绿学者及政治人物不应该以为自己就代表正义,自己就是正义的化身,然后就可以指责对手,甚至操弄族群问题,把民主搞成民粹,而且还自以为是至高无上的价值标准,只要同自己立场不同就是卖台、不爱台湾,就是中共同路人。笔者质疑当年那些亲绿学者为什么都不敢对此有所批评?不是他们的纵容,台湾岂会搞到今天这个局面?

  文章说,想要问的是,今天这些学者的见解也并不比人高明,过去别人对陈水扁及民进党的批评都是“有颜色和目的”,为什么就只有他们才有资格叫陈水扁下台?真是令人难以接受。

  笔者指出,陈水扁打赢了“反罢免”的战役,但可能输掉整个战争。如今祸起萧墙,有人打着绿旗反扁,在树倒猢狲散之前,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所谓重量级绿营人士,如李登辉、林义雄、民进党前主席、绿营行政首长、民意代表加入战火,一方面切割,一方面自保,一方面夺权。我们倒要看看陈水扁最后是要如何脱困。

  文章认为,整体看来,这批亲绿学者的杀伤力应该较我们过去的努力更有效果。一因民进党不易给这些人戴帽子、打棍子;二因这些人过去也搞过学运、社运。如果最后变成学运、社运,党内、党外的全民运动,陈水扁不倒也难。蔡逸儒日前接受国际媒体访问时就曾指出,台湾现在是全民皆怒,台湾上下正坐在火山口上,何时爆发谁也不知道,只要有个很好的借口或事端,民怨就会如水银泄地一般,一发不可收拾。

  文章说,最后,我们可以再讨论一下后扁时期的可能发展。对绿营支持者而言,倒扁固然是一回事,但如何维护“本土政权”的延续还是相当多人的算计。如果倒扁成功,苏贞昌当然只好走路,吕秀莲“依法继位”,王金平“组阁”看来事属当然,所以事情又回到去年11月的局面。吕、王结合,台联党高兴,民进党无可奈何,受害的又是泛蓝及小马个人。这就是为什么小马阵营对最近局势低调以对,对亲绿学者的批判力道和可能影响持保留态度、强调党进党出的道理。

  (责任编辑:方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