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落实科学发展观 壮大县城经济实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15:07 红网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要求。新形势下,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壮大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谋求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一、要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独特性。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准确把握县域经济发展规律,着力构筑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体系,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竞争优势。

  

  一是依托县情定县策。“思路决定出路”,“如何定位、怎么走”是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正确的发展思路必须要有鼓舞人心的目标,合乎实际的发展战略,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它是科学发展理论与县情、民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过去历届党委政府发展实践的科学总结。确立发展思路是一个艰难的决策过程,既要求新更要求实,切忌“华而不实”、“标新立异”。同时工作思路要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完善、改进,增强其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炎陵县这几年发展之所以快,关键是“思路对头、定位准确”,2000年县委八届四次全会确定了“三三四四”发展思路和“两小三大”工作重点,2002年县第九次党代会对发展思路进一步予以了完善,明确了“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实干兴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发展战略,炎陵经济社会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2000年以来,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9%,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6.65%,农民人均纯收年均递增16%,经济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8.6:22.5:38.9调整为25:31:44,实现了“三二一”的经济结构,财政收入连续三年突破新的千万元大关,今年可过亿元。

  二是要依托优势兴产业。产业是县域经济的有效支撑,是富民强县的有效载体,产业兴则经济活。抓产业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从本地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出发,打造产业发展环境的“洼地”,推动产业大聚集、大发展。进一步做活“山水”经济文章,重点抓好笋竹林、旅游、小水电及其加工业三大支柱产业发展。笋竹林开发要致力建设“千元山”,全面推行笋竹两用林高标准开发地方标准和竹制品加工地方标准,状大以中冠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坚持以标准化带动品牌化,推动笋竹产业化经营,力争在2007年建成30万亩基地,实现3亿元的产值。旅游产业要激活旅游要素市场,大担推行旅游景区景点经营权的拍卖、租赁,多方引资建好炎帝陵农耕文化园、杨钱洲景区和红军标语博物馆等景区景点,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区域合作,加大旅游媒体炒作、宣传力度,着力打造以炎帝陵为龙头的国际性旅游品牌,使炎帝陵真正成为“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的人文圣地”。要以小水电开发为突破口,推进山区工业化进程。充分发挥炎陵小水电“自发、自供、自管”县的优势,落实好“新电新价”政策,规范电站建设,完善县域电力网络,力争在建电站全部竣工发电,全县装机容量达到14万千瓦,年发电量达5亿度。依托电力资源优势,积极承接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产业梯度转移,办好工业园区,集中力量发展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无污染、产品终端的新型工业经济门类,以产业聚集推动工业的区域化集中、集约化经营。着力把玻纤、纺织、硬质材料、铁合金、竹木加工等产业培育成过亿元产值的大产业。

  三是要雷厉风行抓落实。工作思路、工作目标确立后,关键是全县上下要高度统一思想,一鼓作气,一抓到底,大力弘扬艰苦奋斗、雷厉风行、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把抓落实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不解决好抓落实的问题,最好的思路、规划、政策、措施都是空话。抓落实,必须集中力量抓关键。抓住关键、抓住牛鼻子,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才能事半功倍;抓落实,必须勇于和善于解决矛盾。只有敢于碰硬,勇于克难,工作才能抓出成效;抓落实,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促进工作落实。抓落实,必须确保政令畅通。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强化纪律观念、全局观念,加强协调,形成合力;抓落实,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和监督机制;切实加强工作督查;抓落实,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坚持真正在转变作风、狠抓落实上下功夫,营造抓经济、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要注重县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经济必然消耗资源,必须要有投入。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发展过程中长短结合,宏微兼顾,始终把资源的节约利用放在首位,正确处理资源的开发与节约利用、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活、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

  一是要特别注重生态保护。生态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在发展过程中,能否确保“生态文明”,是检验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根本问题。要克服以牺牲环境、牺牲长远发展来谋求发展的短期行为。严把经济建设项目尤其是工业企业项目的“生态安全”关,把“生态立县”思想渗透到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中,落实到各个工作环节。建立项目建设生态影响的专家评估机制和产业政策导向机制,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促进产业的关联发展、集约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推动资源循环、节约、永续利用。就炎陵县而言,还要特别注重森林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全面禁伐天然阔叶林,全面推行限额采伐,抓好工业企业的治理整顿,坚决取缔和关停铁炭、炭粉、香粉加工和资源消耗大的木材加工企业,全面整顿陶土坩埚玻纤、小化工、金矿等有污染的企业,对重点乡镇要实行全面禁伐,加快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项目,让人一进炎陵就有一种林木葱郁、青山绿水、生态宜人的美好感受。

  二是要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凡事预则立,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先有蓝图,做项目必须先有规划,才不会重复建设,留下遗憾,留下后患,造成浪费,才能有序发展,提高发展效益。制定规划必须要高起点、大手笔、高标准、严要求,从战略高度、以超前思维来谋求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规划一旦制定则要严格执行、严格控制、严明规矩,不能“一个将军一个令”,随意变更。

  首先要抓好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统一有效的产业导向政策,按照“生态立县”、“两小三大”思想,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特色,着力抓好旅游业、笋竹林、小水电及加工业等支柱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构筑“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电兴工、以工哺农”的产业链条。

  其次要抓好城镇发展体系规划。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特色城镇,合理科学规划城镇功能布局,大力建设特色街、专业市场,统筹建设城镇水、电、路、电信、电视和广场、绿地、雕塑、灯饰等市政设施,形成具有地方人文特色的城市建设风格,提高城市建设品位,为城镇居民提供温馨、祥和、文明的人居环境。同时统筹抓好村庄建设规划,引导农民按规划建设住房,改造和装修旧房,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农村村庄面貌。

  再次要重点抓好企业布局规划。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发展乡村企业,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聚集发展,严禁“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集约利用土地等资源。

  三、要增强县域经济发展人文性。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需要,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群众,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一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推行集中办学,加大地方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快实施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工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强化农村学校的教学管理、安全管理、环境管理和学生的生活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农村学校素质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强化农村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和公共卫生管理,抓好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和乡村医疗“一体化”管理,特别要重视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及县级中心医院的建设,让农民“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要结合风俗民情,大力发展民间文化体育事业,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项目,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二是要高度关注群众生产生活。全力抓好社保解困工作,切实落实好“两个确保”,关注关心弱势群体、困难群众,健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救济救助、优抚安置体系,着力抓好就业和再就业、下岗失业人员生活救助、特困职工长年救济、农村特困户救济、扶贫助学等工作,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切实解决涉及民生、民利、民权的难点、热点问题,多做利民之事,善谋富民之策。

  三是要优化人文环境,增创发展优势。要强化人性化管理,注重人文关怀,大力倡导敬业、勤奋、守信的社会风尚,营造诚信、和谐的社会环境,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干事业、谋发展。要深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努力提高政府行政效能,降低老百姓、投资者与政府办事、打交道的成本,致力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效能政府,营造规范有序的政务环境。坚持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最优乡镇和单位活动,切实抓好重点工程项目周边环境的治理,落实项目建设协调服务责任制,依法打击破坏和扰乱项目建设环境和市场环境的行为,依法惩处“权力寻租”行为和不公平竞争行为,营造统一、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形成心齐、气顺、劲足、实干的发展氛围,以环境的大优化,谋求县域经济的大发展。

  (作者系炎陵县委书记)

稿源:红网 作者:王继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