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郭沫若在今天能进大学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15:13 南方周末

  □徐迅雷

  正在高校录取新生的关键时刻,“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上海举办,讲台上的几位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不约而同地对中国现行高考制度选拔人才的办法,使用了比较激烈的‘批判性’语言”(7月15日《中国青年报》)。

  校长们说道,高考招生模式被人为地单一化,“学校还能有多大的空间来自由挑选人才”;中国科大校长朱清时特地带来了四川老乡、科大老校长郭沫若先生读中学的两张成绩单,他笑着说,“如果郭沫若在今天上中学,这样的成绩是很难考进大学的……”

  这个消息在网上引起的反响是激烈的,网友跟帖评论很多,然而,其中更多地是对大学校长们的“抨击”。与“有罪推定”一样,对于高校自由自主招生,网友们的第一思维,就是“有腐推定”。大环境里不公正的普遍存在,以及各个领域腐败的蔓延,确实能让人们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势。

  好在不少大学校长们脑子还是清醒的,他们有的只与在校大学生比童年,就比出一个优劣高下。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说自己有一个愉快的童年:逗蛐蛐,养羊,养兔子,养鸡,养狗;而今让他忧虑的是:现在的孩子没有时间玩耍,他们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要规范,学钢琴,学数学,学外语……这样一路到大学,“高校现在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可对学生的规划结果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可谓一语中的:“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被‘格式化’了。治本就是坚决要反对‘格式化’。”比一比“轻松”时刻之后,校长们提出的问题确实很严峻:被格式化的一代怎能创新?

  高校招生的“格式化”,其实是大学“格式化”的表征之一。大学招生无自主自由,是大学非独立自主的一条支流。大学不仅“格式化”,而且还官场化、政绩化———譬如,毕业生就业率就成了一种考核目标,以致在这个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共识和常识的时候,有的高校规定如果毕业生拿不到就业协议就不发毕业证书!大学对学生的录取与培养,远远谈不上是对“人才”的培养,更别提对“人”的培养了。

  我们可以把中学时期学习成绩并不那么好的郭沫若看成是“隐性人才”,而我们现在高校“格式化”的招生制度,只能看到高分数的“显性人才”,至于“显性”的是“人才”或者“非人才”那就不管了。现在的“招生之筛”只顾筛子上面的“显性米粒”,而不顾筛子下面是不是还有人才被埋没。今日的“招生之筛”,是典型的“筛眼格式化”,一流名校用最大筛眼筛选,二流三流的筛眼小一点,但都是统一的标准。格式化的另一种名称就是“标准化”:标准化考试、标准化录取、标准化教育、标准化培养,最后出来的是标准化、格式化的“人才”。这样的大学能是“兼容并包”的大学吗?

  大学为什么叫“‘大’学”?何谓大学之“大”?在上个世纪初,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制度主要设计者蔡元培先生说得好,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学之学府也”。而现实的情形,大抵是“囊括高分,网罗傻学之学府也”,谁考的分数高,谁擅长于死读书,谁就是胜者。像郭沫若那样有发展潜力的“隐性人才”,是无法被囊括、被网罗的;至于陈寅恪那样没有文凭的大师,若是在今天,别说被大学聘任为教授,就是想读大学也是没门的。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所说的:“现在衡量和选拔人才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高考录取,都是按成绩一分一分地顺着从高往低排,差一分都不行!”

  大学,必须是多元化、创造性的大学,必须与“格式化”格格不入。大学从招生到人才培养,需要崭新的制度设计,需要摈弃格式化,而要走向多元化,在改革开放走向深入的今天,大学教育体制改革如何进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拭目以待。

  (P1171224)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