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冯春 以生命流淌于江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15:33 青年时讯

  冯春,人称“幺哥”,职业漂流探

  险家,中国漂流探险运动开创者之一,是世界上漂流里程最长的人之一,总长度近万公里,被美国漂流队员誉为“最热爱江河的人”。

  1986年参加“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任主力队员,舵手,历时180余天,漂

流6000余公里;1998年参加“中国雅鲁藏布漂流探险”,任副队长兼教练,舵手,历时130余天,漂流1500余公里,并徒步36天全程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2004年参加“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漂流探险”,任副队长兼教练,舵手,历时15天,漂流370余公里。冯春是中国国内唯一亲身经历、见证中国漂流探险运动三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在中国漂流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中国漂流第一舵”称号。

  日前,记者对冯春进行了独家专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资料显示你参加过的两次漂流,一次长江漂流,一次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漂流,对中国人来讲都是第一次,你怎么评价这两次漂流?

  冯春(以下简称冯):“第一次”的概念只能作为一种说法,任何事情都是从无到有的。

  20年前的长江漂流是时代的产物,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无论是意识、思想,还是经济水平,都处于蠢蠢欲动的状态,人们渴望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渴望有一种激动人心的东西出现。然而,那时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有组织性的、循规蹈矩的,民间自发的活动非常少,很多人心中都在希望有一个机会,可以去做些什么。正在此时,长江漂流出现了,无论是在当时还是20年后的今天看来,长江漂流都是那个年代所需要的,是就当时而言最能激发中国人激情的事件,中国的探险运动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有一个历史背景是不得不提的,西南交通大学的青年尧茂书,为了赶在美国人前面,第一个去漂长江,仅凭一腔热血只身前往,不幸遇难。当时的漂流是一个什么概念?美国人已经有了100年的漂流史,经验丰富、设备先进,而我们中国很多人还不知道漂流为何物呢。在我看来,他的行为非常伟大,我们中国需要这样一种精神,20年前需要,现在也同样需要。

  18年后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漂流,也应该算是时代的产物,从漂流的概念来看,它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体育活动,有了技术保障和经验积累。这可以说是中国民间漂流第一次走出国门,我们渴望走出去,和漂流运动的先进国家进行交流。

  记:长江漂流对于你来讲意味着什么?改变命运,实现价值还是名利双收?

  冯:利没收到,名倒是有了,我现在连银行存款都没有,都捐献给漂流了(笑)。其实你说的这些,我觉得都有道理,起码现在回想起来是这样的。1986年参加长江漂流的时候,真是没有想这么多,仿佛生命中冥冥的安排,一夜之间就成了英雄,生活轨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感觉很奇特。

  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偶然。参加长漂的队员,大家都是有单位的人,同时也都是些不安于现状,想要在一些事情上实现自身价值的人,长漂的机会,就显得千载难逢。我当时是攀钢的一名工人,参加漂流绝不像现在这么张扬,我都是利用周日休息,偷偷坐火车去成都报名的。有很多人,因为单位或者家人不同意而没能最终成行,人生就是这样,机会在身边一闪而过,我抓住了。现在想想长漂,那是我做的一件很多人都想去却没有实现的事情,我很幸运。

  记:你认为长漂精神是冒险精神吗?如果不完全是,它与当时中国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吗?

  冯:现在有种说法,说当年长江漂流的动机,是一种狭隘的民族意识,我不赞同。我认为,一个民族,无论何时都应该具有民族气节,我们身边的很多国家都有过类似的事情,民间自发的爱国行为,不应该遭到不明就里的人们浅薄的抨击。20年前的长江漂流,有很多值得总结的东西,爱国主义涵盖一切,在那个年代,需要有这样一件事情来承载人民心中的爱国热情。

  记:我们知道,长漂付出了巨大代价,甚至生命。在漂流过程中,哪些经历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记忆?

  冯:长漂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事情,一句话,一个很小的举动,每每想来都是那种震撼心灵的触动。有一件事情我至今无法忘记,当时我们攀钢去参加长漂的有两个人,我和何平,他是我们厂足球队的队长,我推荐他去我们漂流队当队长,于是我们一路同行。在甘孜州白玉县叶巴滩飘流的时候,我们的一条船被冲走了,由于只剩下一条船,10个队员中4人要回到县城等待,另外6人进行漂流,那段水域非常险,大家心中都免不了恐惧。何平把我叫到一边,淡淡地说:“你是副队长,如果要死,我们两个人中只能死一个,你去县城等着我们吧。”

  在这个江段,6名队员中3人遇难,何平很幸运地活下来了,但是他不假思索平淡的一句话,就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我。亲历长江漂流,就像把自己的生命放逐在江河之上,孤身与自然抗争。生死就在一线之间,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哪天会死去,但没有人中途放弃,这是一种由无限信念支撑起来的力量。

  记:包括美国队、洛阳队在内共有10位漂流队员和记者牺牲,你怎么看待他们的付出,尤其是在20年后的今天?

  冯:1987年,法国一支由银行家、企业家组成的漂流队去漂流扎伊尔河,结果全军覆没,当时的法国总统发表讲话,称这为“法国的国家精神”。面对逝去的战友,我只想说,一个人,在用他的全部生命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值得所有人尊敬的。

  但是,他们的牺牲,也给整个社会和他们各自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痛。20年后的今天,我再回想起来的时候,发觉那次漂流,我们的经验太少了。虽然作为探险运动,肯定会有风险和付出,但是如果是换作各方面经验都有所积累的今天,有些损失还是可以避免的。12年后的雅鲁藏布江漂流探险,我们就已经懂得,漂流也要尊重科学,中国的漂流运动,慢慢走向成熟和理智。

  记:如果今天重走长漂路,你还愿意参加吗?

  冯:愿意。我有这样的义务和责任,我知道,如果重走长江路,我的经验可以起到作用。作为中国国内唯一亲身经历、见证中国漂流探险运动三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的人,中国漂流20年的发展,就是我20年生命的延续,我愿用我这20年的积淀,回报给中国的漂流事业。20年间,我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如果重走长江,我最大的职责就是避开那些有危险的地方,不要再有人死去。

  记:对今天喜欢探险的年轻人,你以一位第一批长漂队员的身份想给他们什么样的建议?

  冯:探险不是冒险,每一次探险,都要做好万全的准备。首先心态要平和,把探险看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果没有经验,只凭盲目的冲动,千万不要去做。每个人都有对名和利的追求,这没有什么错,但是在危险面前一定不能盲目,不可为了出名而出名。在1998年雅鲁藏布江漂流的时候,很多队员都处于长江漂流的激情当中,都想当英雄,不理智。我所奉行的原则是,在危险面前,该放弃就要放弃,当时有不少人说我怕死,但我告诉自己,任何时候,生命最重要,我不能拿大家的生命作为虚荣的赌注。

  记:长江源头脆弱的生态已经发生严重退化,你的长漂队友杨欣在可可西里建立了第一个民间保护站,你怎样看待这件事情?

  冯:1986年,我和杨欣一起漂流长江,1993年,我们又一起去了长江源头,有两件小事显示了那里生态环境的变化。两次去长江源头,时间基本一致,可是对比拍摄的照片你会发现,冰川出现了退缩现象。1986年漂流的时候,长江上游的通天河还是干流,当时只在河中央看到了一块10平方米左右的沙丘,1993年再去的时候,通天河已经有了网状水系,出现了成片成片的沙化现象,拖船的身影也出现了。

  如果说1986年我们是在索取长江,那么现在,是我们关注和回报它的时候了。杨欣的保护站毕竟是民间组织,能力有限,最主要的目的还是通过自己的行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长江源的行动中来。

  记:最后一个问题,长漂20年了,你对当年和你一起出生入死的老战友们想说点什么?一定说真心话,我们负责传达。

  冯:这么多年了,大家各忙各的,很少见面,但是我坚信,对亲身经历过那次惊心动魄的每个人而言,历史是不可能忘记的。如今的我们,都是年近半百,历经沧桑,回忆有多种多样,想说的话浓缩在一起,只有一句,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图片由冯春提供

  ·漂流历程·

  1986年参加“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主力队员,舵手,历时180余天,漂流6000余公里;

  1993年参加“长江源漂流探险”,舵手,历时60余天,漂流1000余公里;

  1998年参加“中国雅鲁藏布漂流探险”,副队长兼教练,舵手,历时130余天,漂流1500余公里;并徒步36天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

  2003年参加“中国汉江漂流探险”,队长兼教练,舵手,历时26天,漂流900余公里;

  2004年参加“中、美、日、澳四国澜沧江漂流探险”,中方主力队员,历时20余天,漂流120余公里;

  2004年参加“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漂流探险”,副队长兼教练,舵手,历时15天,漂流370余公里。

  2005年参加“中国大学生雅鲁藏布江漂流”任总教练,历时20余天,漂流100余公里。

  2001年、2002年参与并组织、策划“中国攀枝花长江国际漂流大赛”。

  2003年参与、组织、策划“中国汉江国际漂流邀请赛”。

  2005年率领大学漂流队参与全国自然水域漂流大赛(广东站、宜昌站、湖南石门站、桂林站)任总教练。

  2005年参加中国攀枝花长江国际漂流大赛,夺得速度赛、拉力赛两项冠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