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哥德堡”号撞响了历史之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1日00:07 红网

  261年前,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哥德堡”号来到广州,揭开了中瑞贸易史的第一页,261年后,“哥德堡”号仿古船重回故地,再度从中国的南大门广州,踏上他们的神洲之旅(7月19日《新京报》)。世界注目“哥德堡”号,它撞响的其实是历史之钟。

  时间如果回到261年前,我们就可以惊人地发现,“哥德堡”号初访广州时,那还是乾隆初年,当时的造物主,并没有给予瑞典以更多的厚爱。仅“哥德堡”号的触礁之旅,一

船所载的茶叶、瓷器和丝绸等物,货值就高达200万至250万西班牙银元,相当于瑞典当年全部的国内生产总值。但泱泱的大清王朝,能不把锁国的政策做到封海的地步,已属万幸。在当时广东一位参与外事的官员眼里,“海外诸国,皆奉正朔,惟红毛一种,奸宄莫测,其中有英圭黎(即英吉利)诸国,种族难分,声气则一”。据说,这代表了道光以前中国官员最丰富的国际知识。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国,几乎没人知道世上还有个叫瑞典的国家。作为堪称清朝最有出息的皇帝,乾隆在1793年就拒绝了英国特例马戛尔尼勋爵几乎所有关于开放更多口岸、减低税率、给予租界和派遣公使长驻中国的要求,只留下一句贻笑天下的名言:“天朝无所不有,原不籍外洋货物以通有无。”当人口仅900万的瑞典,成为雄冠全球的北欧富国,以制造业生产效率世界第一、全球科技创新指数第一、国际竞争力仅次于芬兰和美国的业绩,举世瞩目的时候,“哥德堡”号再度造访,除了友谊与商贸,也让人看到了痛失历史机遇的沉重与苍凉。

  “哥德堡”号,只是一艘总长不足60米的商船,在它撞响的钟声里,人们不禁想起600年前,明朝永乐大帝时期,那船队人数多达2.7万的“郑和下西洋”。一艘“哥德堡”号,载重不过千吨,走一趟,就载走了相当于瑞典当时一年国内生产总值的货物;郑和走了七趟,一艘船的载重就多达2万吨,又带回了什么呢?去的路上,虽然也有商贸,但更多的是“宣诏赏赐”;来的船上,虽然也有异域珍品,但更多的是爪哇等国的“朝贡使节”……“宣诏”也好,“朝贡”也罢,图的不过是天朝之仪、是宗主国之威。所谓“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宋·石介《中国论》),炫耀完了,虚荣完了,郑和留下的实在没有别的。要是在郑和下过西洋以后的几百年里,海不禁,关不闭,国不锁,民不愚……在“哥德堡”号重返广州的时候,我们似乎更有理由修一艘“郑和宝船”,再下一下西洋。只是历史跟中国开了个玩笑,“哥德堡”号撞响的钟声里,“郑和宝船”不免有些蒙羞。

  好在历史不能重写,但历史是可以新写的。“哥德堡号”的重建,所以能吸引瑞典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耗资3000多万美元、耗时10年,令许多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感觉值得为它慷慨解囊,就因为中国不再是永乐的明朝,也不是乾隆的清朝,中国正以勃发的生机和强盛的增势,让世界一切有志于和平、发展、合作的人们,都感到了不可轻弃的商机。所以,“哥德堡”号来了,开放的中国以开放的胸襟,接纳了久违261年的“哥德堡”号。所有沉重的过去,但愿像沉没的旧船一样,留给历史吧。只要打捞上的古茶,还能泡出沁人的清香,这“哥德堡”号撞响的历史之钟,就会有几份悦耳的动听。

稿源:红网 作者:慕毅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