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神奇的学习(14)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1日12:06 新闻晚报
□张会祥 光明日报出版社

  "人人都能实现跨越式学习,我的儿子不是神童。"这是一个培养出了10岁大学生的父亲的体会。他对儿子的教育过程,是运用了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像玩跳棋一样连跳快进,开创了自我缩短学制的成长之路。相信这样一部有关孩子教育成长的作品,对作为家长的读者们会有所裨益。

  十四、合理跳级也是为了减负

  首先不赞成这件事的就是张炘炀的母亲,她平时工作忙碌,加上担心如果两个人一起辅导孩子,在方式和进度上容易产生冲突,这可能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所以平时辅导张炘炀的事一直是由我独自承担。我很理解她的担心,但是我也知道,她对孩子学习的进度并不完全了解,因为我们“父子同学”的模式特点不是咋咋唬唬的,并不重表现。所以儿子到底优秀在哪里,她也心中没底。

  母亲这个角色一般来说有“保守有余闯劲不足”的特点,担心总是不可避免的。

  但她毕竟是个通情达理的人,而且说实话,我还是有点大男子主义的,一般遇到做决定的事,还是我说了算。我对她说:“你放心,我清楚咱孩子的能力和状况,现在再让他接着读一年级纯粹是浪费时间!”

  虽然她对这事有点犯嘀咕,但还是将信将疑地依从了我。

  在这里,我要提一下魏家小学的老师们,如果换成别处,也许我让孩子频频跳级的想法不会这么容易实现。虽然如此,儿子跳级的事还是受到了来自一些干涉和质疑,表示不能理解的人有亲戚朋友,也有不少挺有经验的长辈们。

  在张炘炀二年级读了一个月,旋即又升入三年级时,这个事悄悄传开了,很多人前来打听,也开始质疑。很多好心人抱着为孩子负责的态度,对这个事提出不同看法。我爱人教研组的老师也觉得我这样做有点接近胡闹,就跟她做工作,让我冷静思考一下,多从副作用方面思考一下。

  我把他们的意见归纳总结了一下,大致有这么几条理由——

  孩子的集体意识、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那么简单的。衡量教育成果不能单纯从“记识达标”、分数达标来看,不能割裂综合因素,一味在学业上冒进。这样频繁跳级,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副作用,应该充分考虑到。

  背离了整个教学大纲另起炉灶,是一种“只看树叶不见树木”的主观片面意识,现成的教育环境不能支撑这种“学制缩短”,到头来很有可能造成孩子的孤独感,最终会导致厌学,成绩滑坡。

  “快学法”没有理论根据,老张这样做是在冒险。

  吴慧娟了解我的想法,但她认为外面的这些议论也有道理,不便跟我明说,只好委婉地向我表达。那一段时间,两口子的心情都不是很好。

  一个朋友悄悄对炘炀母亲说:“这样能行吗?我看你还是劝劝孩子他爸爸吧,别把孩子的前程给毁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不是没有对自己的决定产生过怀疑。孩子是自己的亲骨肉,无论如何我都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幸福快乐。让他跳级,也完全不是像很多人所想的,是为了争强好胜,为了出人头地,剥夺了孩子的童年什么的。我很了解我的儿子,我和儿子在一起学习的快乐不是其他人能完全理解的。我清楚按照他的学习程度,跳级对他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在一片怀疑声中,我确实也有过片刻犹疑。

  难道是我错了?这样会害了我的儿子吗?

  晚上辗转难眠的时候,脑子里反复出现着我早年的求学经历,小时候学习成绩好,课本不用老师讲,自己一看就懂,甚至还充当起老师的小助手,帮忙批改其他同学的作业。恢复高考后顺利考入大学,参加工作后却一直因为自己的性格、家庭经济等原因无法实现很多梦想,目前这种平静而清闲的生活其实也是无奈的选择……

  我在心里暗暗地想,既然我的儿子有这个能力,为什么不能为他提供足够的支持,怎么能仅仅因为周围那些不了解他的人的眼光就选择放弃呢?再没有人比我这个做父亲的更了解儿子了!

  我这个人口拙,不可能从理论上对那些好心人的不同意见做出我的分析,可是换个角度想,他们是经验之谈,我这样做又何尝不是从经验中得来的?

  我了解儿子的实际状况,既然他依照我的偏方在学龄前达到了识认汉字两千多和记数能力超群的程度,既然在张炘炀的童蒙期能够创造这种奇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那么我可不可以“摸着石头过河”,按照我独特的经验继续走下去呢?

  现有的教学路子和教学框架有它的合理性,但我也对现有的课堂教育有自己的感触,这种教育模式十有八九会耽误孩子。我的这种认识是有事实依据的,在接送炘炀上下课时,我也旁观过小学教学,课堂上哇啦哇啦一片“念嚷”声,让我感到疑惑:我从小接触的是这种“念嚷”式教育,几十年过去了,怎么这种方式还是一成不变?

  我对“念嚷式”教育的疑虑从很早就开始了,这种教书方式“管唱不管记”的漏洞,我略有体验。有一次,我在外地看到一个班级的孩子整齐划一地朗读课文,听到一个生词“鹧鸪”,感到挺有趣,因为“鹧鸪”这个词,我从来没有给儿子教过。我心想,这个课本倒是挺有意思的,于是把这个课本借来翻一翻。我打开那个教材,翻到有“鹧鸪”的那篇课文,仔细一看傻了眼:课文上根本没有对“鹧鸪”做生字要求!一问老师,老师回答的是:“这个词对小学一年级学生太生僻,不做要求。”

  我就纳闷了:不做要求,你把这个词放在一年级课本里做啥?

  我承认我这个思想很传统,很固执。让这么小的孩子脱开识字的本来任务去做“音律”的练习念唱,能让学生在优美音节的“陶冶”中形成美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文精神?我认为这种“教学创新”是一种扯淡。

  “念嚷”式教书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把诗赋篇章背得溜熟,但如果把单独的字词拿给他认,这个学生往往是露出茫然的表情。我曾经针对个别孩子做过这样的抽检,发现了这么一个弊病。

  家长可以做一个这样的实验,拿一篇生字稍多的课文,教孩子诵读,然后让他脱离课本再看看认单字、单词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孩子记忆不差,会在诵读几遍后,短时间内背下课文。但你单独调出文字让他认辨时,他多半会挠着后脑勺:“这个字我认识……好像是……”

  你要是认真一点问他:“别‘好像是’啊?这个字究竟念什么,是什么意思?”

  答案多半依旧是“好像是……”

  这个实验其实不用专门做,孩子放学回家,你让他现场演练“背功”,孩子的朗朗背念现场效果多半会让你感到高兴。你别光顾高兴,把课文找出来,让他单独辨识里面的难字,你会多多少少看出一些问题。

  我曾经带着挑剔的目光,旁观了一些课堂讲课,当然不是从头到尾完整听的,因为你不能干扰人家老师上课呀。我先把炘炀送到课堂,一个人往回走,听到一个教室里的老师讲圆点和半径,讲得挺好,清清楚楚,有点意思。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回来接儿子放学,经过那间教室,听到老师还在讲“半径”。我就乐了:怎么讲了半天还是这些?不就是圆心圆点半径直径吗?没有必要讲那么长时间嘛。

  我本能地认为这种教学节奏过于保守,特别是“念嚷”式的授课会掩盖学生的很多问题。

  因此我认为,炘炀的跳级不会给孩子带来学业上的损失。我理解的合理跳级,不是跳过知识,而是跳过教学上的无谓的精神精力消耗期。从这个意义上说,跳级也是为了减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