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农民评职称别弄成了荣誉"白条"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1日13:49 东方网 |
农民也可以评职称啦!17日,太原市人事局公布《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意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仅可以评审初、中、高级职称,具有特长和突出贡献的农民技术人才,还将不受学历的限制晋升相应职称。(《山西晚报》7月20日)与此同时,牡丹江市出台了《牡丹江市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与管理工作暂行办法》,农民种地也能评职称了。(《生活报》7月20日) 这样的农村人才战略,是值得肯定的,它突破了社会上对农民的一种偏见,明确提出了搞农业的农民也可以是人才,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进步。然而,笔者担心的是,这样的人才战略是否有可操作性?农民评职称会不会成为有名无实的“鸡肋”?这种良好的人才战略会不会异化成“忽悠”农民的纸上谈兵的政策? 职称之所以有用,是因为职称体现了一种荣誉和一种工作能力,同时能够带来经济上的利益。比如在笔者工作单位,中级职称工资1200多,而教授职称工资是2500多。如此巨大的差别促进了大家不断向前进步。职称的价值正在于这种对能力的认可以及由此引发的激励作用。然而,职称对于农民这样的职业来说,基本是没有吸引力的,难道定个“教授”级农民,他种植的小麦产量会增加?他的年收入会和普通农民有很大区别?难道拿个“教授”级农民的称号就能很快在市场上找到工作?显然不太可能。 农民是实在的,你给他评个“教授”级农民,远不如送他一台收割机来得舒坦。对于农民而言,职称既不能当饭吃,又不能当衣穿,只能是一种虚名,在我国农业还未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时候,是不具有多少意义的。只有在农民成为市场化的农业耕种者的环境下,才会出现雇主对农民的生产能力提出要求,于是,职称对农民才有可能发挥作用。但显然,这样的情况,在我国,还属于意识超前的一种假设而已。 重视农村人才的战略是对的,但对农村而言,仅靠评职称是体现不出重视的,单给荣誉而无实惠会让农民们认为是在忽悠自己,从而对政府相关部门产生不信任感。笔者以为,评职称的同时,应该给予一定的实物奖励,另外,最主要的是能给农民进一步学习农业技术的机会,比如对优秀的“种田能手”,可提供到各农业大学或农科所进修的机会,这会让他们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了,他们的农业收益也会大幅度提高,如此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对其他农民也是一种触动和促进。 总之,重视农民,重视农村人才,绝不能搞“花架子”,不能作秀,而是要拿出实惠奖励农民,只有这样,对农民才有真正的意义。 作者:欧木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