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香江漫话:香港出版社的“本土”坚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2日03:38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香港七月二十日电题:香港出版社的“本土”坚持

  中新社记者关向东

  喜好搜寻香港“故事”的读者,从正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香港书展”,可以得到不少满足。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香港天地图书等一众植根香港本土的出版社,在今年的书展上推出了不少香港本土题材的书籍。

  书籍的选题相当广泛,既有相当切合时代脉搏“入世”类的香港政治、经济硬题材;也有追忆香港逝去的岁月,让有心人“戚戚焉”的历史、地理、电影、音乐、美术、人文等小众化“出世”书籍,不少还美仑美奂得让读者惊喜。

  “商务”的摊位,是次占据了书展最为醒目的位置,读者一进展馆就可以看到商务白底绿色的LOGO ,被LOGO上那本摊开的书深深地吸引。

  记者进去搜寻关于香港本土的书籍,一眼就看到马松柏先生写的《香港报坛回忆录》。马老是香港《东方日报》前总编辑,书中讲述了香港报馆渐行渐远的一些“行规”、“故事”。“故事”主角可能是前线突发组横冲直闯的小记者、可能是在报馆内伏案看版的老校对、可能是寒冬清晨瑟缩在街头分报的女报贩、可能是冷气房内运筹帷幄的总编辑、可能是旧式排字房内的黑手工人……

  约了商务的董事总编辑张倩仪女士在馆中见面,张表示:商务出版有关香港的书籍,立足点是“抓住香港的脉搏”,市场定位要准。

  她推荐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先生的新书-─《同创香港科技大学-─初创时期的故事和人物志》。该书讲述美国有史以来担任主要大学校长的第一位华裔-─原旧金山州立大学校长的吴先生,如何应邀回港创办香港第一间“科技大学”。主要看点是从港英时代到回归之后,教育界与政府行政部门摩擦、磨合、找出新路径的历程,可以当做一部社会学书籍去阅读。

  此外,商务还着力记录香港当下的脉动:有中大的EMBA教材《香港CEO实战智慧》、有讲述香港填海历史的《地换山移》、香港中文大学小思教授颇受欢迎的课程讲义《香港文学漫步》,甚至针对港人英语习惯错误的《英语地雷扫扫扫》等。据说,其中不少还多次再版。

  走进毗邻的“三联”馆,立刻“出世”了许多:在写着“拼贴香港,见证时代”的展板前,是一排排“人文”且“小众”的书籍,如香港各行各业的历史、街道或者离岛的小史、还有一些追忆往昔的散文、影相,甚至实物翻印,林林总总数十种。

  比如追忆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邵氏光影系列》大十六开彩版全套、《香港电影史》(一八九七--一九四五) 、《繁花盛放-─香港电影美术史》(一九七九--二00一)、《王家卫的映画世界》、《银河影像,难以想像》;讲述行业历史的《香港股史》、《英资财团》、《华资财团》、《香港金融百年》;讲述香港区域历史的《港岛街道百年》、《九龙街道百年》、《大澳》、《粉岭》;甚至还有一套名为《都会摩登》的一九一0年至一九三0年美女月份牌。

  三联的助理总编辑李安女士告诉记者:八十年代起,三联在香港选题方面开始有所突破,迄今在选题、市场方面已经有一套成熟的模式,不但培养起了一群作者,还吊起了一批“小众”读者的口味,专门追三联的这类新书,因此市场也不错。

  她说:随着时光的流逝,如果没有有心人去追踪,许多原本属于香港的“印记”就留不下来了。三联(香港)的高层有一个共识,作为一个本土出版社,为保存本土文化和历史作贡献,是不容推卸的责任。(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