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融入·和谐·未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2日06:11 大洋网-广州日报

  文/图:王京儿

  在以前的专题中,我们曾分析过,在城市的新客家人,可能会经历三个过程:从他乡到城市,在城市中适应,再去发展自我。从他乡到城市,新客家人们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以及生活的理想投入到城市的怀抱,这是一种对新生活对文明空间的自觉选择。然后,他们开始了漫长的适应,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城市里有着许多规则,适应它们就意味着在一定程

度上要放弃那个他们已经习惯的自我,很多人往往只停留在这个阶段,痛苦而踟躇不前。如果能够跨越适应的障碍,必然就能够破茧而出,在城市中激发潜能,实现自我的超越。

  一封读者来信

  “我来广州打工已经多年。我来自四川一个偏远的乡村,初中毕业。很多城里的孩子还在读书的时候,我就告别了面朝黄土背靠天的农村,背起背包外出打工。这些年来,我逐渐站稳了脚跟,开始攒钱买房子,前不久处了个女朋友,可是和她的父母吃过一次饭后,他们就反对我们继续交往,从他们的眼里,我看到了轻蔑和不屑。我竭力地去融入城市生活,但是我一直觉得自己难以做到与城里人一样。我该怎么办?”

  问题一:是两栖人还是融入城市?

  从他乡到城市的打工者主要有三类。有些人既想务工挣钱,还想融入城市,感受城市生活。持这种心态的主要是文化程度比较高、有一定技能的年轻人和在城市从事个体经营时间长、有一定经营能力并收益好的中年人。这些人已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经常与形形色色的城市人打交道,比较容易融入城市。

  有些人离土不离乡。这些人在农村仍经营数亩耕地,每到农忙时节大多要回家干农活。他们的目标是早点回家过好日子,往往认为城市不是自己呆的地方。他们仍与农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三类是从城市重新回到农村的人。他们因自身文化程度低、缺乏技能、观念陈旧等,在城市找工作难,干好工作更难。他们深感城市没有自己太大的发展空间,种地才是自己的本行。

  你是哪一类人呢?

  问题二:城市是否欢迎这种融入?

  刘强从河南老家到广州开的士,租住在市区内的一个成熟小区里。一开始,小区里的老居民与他没有任何沟通,对他们这些租住房子的人,都统称为“捞佬”。偶然有次,他搭一位同小区的老人回家,一路聊着,才知道老人的孙子每天要转好几次车去上学,并且同小区还有三个这样的孩子。他灵机一动,向老人提议以后给孩子们早上送学,费用四户人家均摊。两年的朝去夕至,刘强和小区住户的关系日见融洽,并且打算分期买下这个小区的一套二手房。

  分析:

  从城市的发展来说,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大的城市群,对整个GDP的贡献已经超过了50%以上,比如说美国纽约、芝加哥、洛杉矶三大城市群,他们对于美国整个GDP的贡献,已经达到了65%。龙永图曾说过,“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必须建立3个、5个、10个、15个、20个大的城市群,我们必须进行集约性的依托城市发展,我们中国的经济才会有效率……”要实现集约性的发展,必然需要大批劳动力与城市的融合。

  问题三:怎样融入城市?

  个案一:

  今年,在北京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讲座。这次讲座由帮助来京打工者维权的公益组织“小小鸟打工互助热线”组织,主讲人是“小小鸟”的发起人魏伟,魏伟根据自编“教材”《北京打工者融入城市培训手册》,向打工者讲授如何选择打工城市、行业、维权技巧、文明礼仪、掌握社会信息资源等内容。来北京打工已经4年的张先生听了讲座后表示:“信息资源太重要了,如果说什么你都知道一点,老板肯定会对你另眼相看。这本培训手册我要拿回去好好看。”

  个案二:

  当小金说她来自安徽农村时,我们都很惊讶。这个农村女孩衣着光鲜,神情自信,还透着一股淡淡的书卷气,从外表上看已经和城里人没有什么区别了。小金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无奈地来到城市打工。由于缺乏技能,小金无法选择心仪的岗位,只得选择边工作边学习,在一个中学教师家庭做家政。小金很喜欢主人家的文化氛围,在完成分内的工作后,她可以看看主人家的书,不懂的时候还可以请教。这让小金坚定了通过学习改变现状的决心,她计划先参加自学考试,有了文凭后,就可以在更广阔的就业空间选择自己的职业,以谋求更大的发展,真正融入到城市的主流社会。

  分析:

  “打工者融入城市”这个概念其实是个非常有价值的概念,现在,大多数人到大城市里来,绝不是单纯为了挣钱、见世面,而是想留在城市中求发展。所以,打工者不可能再是农村与城市的“两栖人”,“融入城市”已经变得十分必要。政府加大引导,社会机构提供培训机会,以及我们自己本身的努力,都是融入城市的良好开端。

  问题四:外来孩子能否真正融入城市?

  中学生丁丁从乡下来到城市,感受到了城市的敌意:城市里的人嫌他们行为习惯差、没有礼貌、不会讲普通话、说话粗鲁、马路上乱走乱窜、头发乱蓬蓬、衣服脏兮兮、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总之是一身上下到处“不顺眼”,看了“不舒服”。丁丁很委屈地说:“以前总是有很多斥责和轻蔑,而少有对我们的帮助指导,总以‘这些孩子怎么这样’的思维来斥责我们。我们现在读书很贵,爸爸妈妈要交好多的赞助费才能让我们进小学、中学读书。”可是,就是这样的孩子,今年在学校以科技创新专利获得了全国比赛的一等奖。

  分析:

  进城打工或从事个体经营的农民,为城市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提供税收,他们的子女在城市上学,特别是义务教育,理应列入财政预算。因此,政府在尽快把进城打工者子女上学纳入城市教育规划的同时,应增强城市学校接收进城打工者子女就读的能力。要从进城打工者经济能力弱的实际出发,适当减免学杂费。要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进城打工者子女上学问题的良好氛围,为他们上学创造条件,提供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没有人生下来就有良好的文明素养,这依赖于后天及环境的培养和熏陶。这些孩子长期生活在农村,受环境影响,其整体素质和行为习惯与城市孩子相比,当然有比较大的差距。他们进城以后,最需要的,是学校和社会教育他们提高素质,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他们能渐渐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一员。城市应该具有博大的胸怀来接纳他们,要用城市的文明来改变他们,而不是拒绝他们。

  事实上,这些孩子的素质提高了,行为习惯好了,反过来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父母,从而促进从农村入城的打工者素质的提高。

  言论

  告别了“一盘散沙”的农业社会,市民在城市进行高密度交往,带动了社会的质变。在当下中国,越来越多的市长已认识到,不仅拥有城市户口的人是市民,但凡生活与工作在城市里的“乡下人”、“外国人”,也是广义的市民,他们有权利,也有必要参与对城市的共同治理。

  ——《市民》2006年5月刊卷首语

  我怜悯我的故乡。当我咬紧牙关说要走出故乡时,还对世界一无所知。我甚至连省城在何方也不清楚,我只知道世上随便一个地方都比这个村庄好。我是在别人歧视的眼光和欺凌的拳头下长大的……

  ——广东作家黄金明《乡村史》,上海三联书店

  用五年时间,我把自己融入城市/在我的身上已找不着白菜的气息/找不着汗腥和盐渍,找不着猫和狗的单纯自由/我只有浑浊的皮肤,发炎的胃/胸腔的肋骨已千疮百孔。

  ——西部诗人杨麟《我用五年时间融入城市》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