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由郑成功想到施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2日09:07 南方日报

  卞毓方

  郑成功是巍然挺立了——无论是在官修的史书,还是在体现民意的人心,如今你到厦门、泉州乃至台湾一带旅游,随处都会直面他生命的烙印,诸如寺庙、纪念馆、塑像等等。那天我们去泉州,老远就看到大坪山脊屹立着一位英雄,居高临下,俯视城寰——真是个“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不用导游开口介绍,我已隐约猜测到,那就是近来被炒得沸

沸扬扬的郑成功的巨型雕塑(敢情硬要和衙口海滨的施琅石雕一较高下)。

  可是,是否有人设身处地为施琅想一想?不错,施琅是明朝的将领,早年投奔老乡郑芝龙,由士兵而千夫长而副将而游击将军,从最底层干起,一路飙升,可见是很能打仗的。施琅首次降清,不过是奉老东家之命“集体跳槽”,谈不上什么自觉。待到临阵警醒,毅然倒戈,复投于坚持抗战的少东家郑成功。施琅的军事才能,在郑成功旗下得到超水平的发挥,他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就中,以智取金门、厦门一役,最为世人称道。俗话说功高震主,施琅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久而久之,难免与郑成功产生摩擦。及至矛盾激化,郑成功就找了一个碴儿,下令逮捕施氏一门三位虎将:施琅,以及他的父亲施大宣,弟弟施显。施琅不甘束手就擒,途中设计逃脱。郑成功闻讯大怒,索性杀了在押的施父、施弟,并株连其子侄亲属数十人。这样一来,事情就闹大了,人民内部矛盾演化成了敌我矛盾,昔日战友反目成仇。彼时彼刻,假若你是施琅,又该怎么办?历史的复杂在于时空交错,真理的复杂在于多维多元,作为现代人,我们固然无法重新演绎施琅的心电图,但绝对能感受到他的绝望,他的悲愤,以及在绝望中燃烧的希望,在悲愤中升华的悲壮。所谓英雄,就是能够看清时代走势而且勇于打破宿命的枷锁,施琅一定对郑成功彻底失望,对南明小朝廷不再抱任何幻想,所以,他才最终选择“造反有理”,彻底倒向清廷。

  施琅二度降清,未获重用,在京城坐了多年的冷板凳,这是为他曾经的“动摇、反复”,所必须付出的苦涩代价。只是因为郑氏政权(由郑成功子孙建立)在台湾日益坐大,尤其是施琅再三请缨,矢志复台,终于为他赢来了机会。公元1682年,62岁的施琅率军东征台湾,次年攻克澎湖列岛,全歼郑军主力,迫使郑成功之孙郑克塽放下武器,拱手而降。

  施琅刚刚打下澎湖,有人向他建议,说:“公与郑氏三世仇,今郑氏釜中鱼,笼中鸟也,何不急扑灭以雪前冤?”施琅回答说:“吾此行上为国,下为民耳,若其衔璧来归,当即赦之,毋苦我父老子弟幸矣,何私之与有?”这不是表面文章的官话,漂亮话,施琅随后进驻台湾,不仅不杀郑氏一名男丁,不辱郑氏一名妻妾,还亲自写了一篇祭文,拿到郑成功的神庙去烧。祭文说:

  自同安侯(郑芝龙)入台,台地始有居民。逮赐姓(郑成功)启土,世为岩疆,莫可谁何?今琅赖天子之灵,将帅之方,克有兹土。不辞灭国之诛,所以忠朝廷而报父兄之职分也。但琅起卒伍,于赐姓有鱼水之欢,中间微嫌,酿成大戾,琅与赐姓,剪为仇敌,情犹臣主。芦中穷土,义所不为。公义私恩,如是而已!

  短短百把字,有褒扬(肯定郑氏父子开辟台湾功绩),有时势(精忠报国,统一天下),有怀念(关于两人私谊),有怅叹(因一件小事而闹成大分裂),有大体(不把公义和私怨一锅煮),通情达理,光明磊落,延揽人心,工作做到了家。郑成功地下有知,应该失悔自己当初对施琅一家下手太重了吧。

  台湾既归,随即又产生“弃”还是“留”的两种主张,两条路线。清廷多数官员,包括康熙皇帝,认为只要肃清郑氏政权的残余势力,就可以班师回朝,不必在台湾设郡置县,派驻军队。施琅身处群议的包围,力挽狂澜,他从国防、物产、民心和外患等方面着手,上疏朝廷,陈说利害,施琅指出:“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乃江浙闽粤之左护。”“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勿谓彼中耕种,犹能少资兵食,固当议留;即为不毛荒壤,必藉内地挽运,亦断断乎其不可弃。”“弃之必酿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正是由于施琅的坚持,清廷终于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设立台湾府。这是何等的远见!又是何等的殊勋!施琅的这一功劳,比较起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台湾,有过之而无不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