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千万别让虚假新闻"引导"网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2日10:14 东方网

  近日,互联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帖子:高州工商局的人因几元的费用踢打死了高州二中一个刚考完高考的男生,事情的起因只是这男仔帮他妈辩解……这个考生家里很穷,妈妈每天只有去卖点菜帮补家计,来供这个考生读书……前不久高考成绩出来了,这个考生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现在高州多所高校师生游行示威都无补于事,他们想拿80万元私了。上述帖子和类似的、不同版本的帖子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在茂名、高州一带更是传得沸沸扬扬。高州市委官员透露,传言惊动中办和教育部。高州市成立了由市委办、公安局等单

位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调查此事,随后,高州市向省委办公厅和茂名市委通报了调查结果:“高州工商人员打死高考学生”纯属谣言。(7月21日人民网)

  时评是网络新闻的“跟屁虫”。新闻往哪走,时评随其后;新闻一转向,时评就掉头。在诸多终被证实为误谬的假新闻中,象“央视名主持周涛‘校园往事’和‘两段婚史’的隐私”、“湖南78岁老太第9次怀孕”、“安徽含山农妇被蟒蛇生吞”等等,都是时评人最抢眼的素材,瞅准这些麻辣味特浓的新闻由头,他们根本不假思索,动键就来,文思如涌,激奋慷慨。抢时间,争速度,第一时间逮着就写,写了就发,发了就登,登了就火。作者笑了,网站笑了,转载的媒体笑了,而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却哭笑不得,这是哪跟哪啊?一上网,咋驴头不对马嘴?

  日前,一则小女生“猪圈励志”的新闻一出炉立即引发广泛的讨论,我也受到感染,写了一篇《如此‘卧薪尝胆’让人喜忧参半》的评论。但事后想来,此则新闻缺乏现实可能性的支撑。7月5日,《中国青年报》关于此事报道完全不同。标题就是:“谁愿意住猪圈啊!”该文称,主人公已开始出面澄清“为了磨炼自己,情愿住猪圈”的不实之词。她甚至透露,其实开始她并不知道“卧薪尝胆”的主人公就是越王勾践。有了这次“失蹄”教训,前日又见一贫困生两年吃三次肉的新闻,我就比较冷静,思考后觉得几乎不合情理,时下不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即便家境贫困,在亲友的帮助之下,一年多吃几顿肉还是可能的,除非她生性讨厌吃肉。对于这样一个疑点重重的新闻,再新奇、再抢眼、再有嚼头也坚决放弃。

  客观的说,时效性、针对性、可读性极强的时评,特别是网络评论,有时比它的“母本”新闻还要值得关注,有时候一则平平常常的社会新闻起初并没有吸引公众太多的注目,而被时评人“上纲上线”、“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地一剖析一挖掘,立马被炒得炙手可热。这与网络媒体的片面迎合“市场需求”密切相关。在文明办网的倡议中,大家都宣过誓,但为了追求点击率这个“网站GDP”,网络媒体往往忽略社会效益,一方面热衷于炒作未经证实的奇闻轶事,一方面又刺激撰稿人快速评论,以满足某些看客的猎奇心理。而这些缺乏深思熟虑的“夹生饭”往往成为虚假新闻的“帮凶”,象原始鸦片的制品冰毒一样误导腐蚀社会公众。

  然而,被虚假新闻带下沟却不能完全怪罪媒体。谣言止于智者,也止于责任。作为一名有起码认知识别能力和较高新闻素养的时评人,应保持自己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慎用宪法赋予的言论权和话语权,遇到新闻不能光顾“眼前一亮”,而要勤用多用“庖丁之刀”。虚假新闻有时候就将“虚假”二字写在新闻的脸上,很容易甄别,关键是时评人务必去除趋利和浮躁心理,千万别为“争分夺秒”而逮着鸭子就是猫!


作者:梁江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