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让农民成为最大受益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3日02:25 大江网-江西日报

  在建设新农村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农民为主体,使农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这是萍乡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仲夏时节,记者深入萍乡农村采访,看到公路四通八达,田畴平展如画,致富产业开始做大做强;农民喝上安全水、看病能报销、困难有低保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做强特色产业带动更多农民致富

  6月的赣西大地骄阳似火,热浪袭人。记者驱车来到群山环抱之中的莲花县神泉乡黄段村的丽高时装有限公司,车间里100多部电动缝纫机的嘀嗒声响个不停,100多名员工正在紧张地工作。村干部介绍,全村50多户农民,每户有1至2人在该企业上班,每人每年务工收入超1.5万元,占全村农民户均年纯收入的80%。

  黄段村是萍乡市农民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典型例子。建设新农村的“新”,最根本的是“新”在科学发展上,其落脚点和关键点就是发展生产,让农民都过上幸福的生活。“减少农民等于富裕农民”,诠释了萍乡市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努力目标。

  大力发展新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成为转移农民的重要渠道。在湘东区老关镇二里村,由明鑫农场投资的现代化养殖场正在兴建。该场今年9月竣工投产后,将由场里采取统一供应良种、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销售的办法,带动200户农民饲养生猪和菜牛,每年可出栏生猪2万头、菜牛1000头,每户农民年纯收入可达2万多元。今年以来,市财政新投入500万元发展新产业,形成了5万亩花卉苗木、7万亩中药材、5万亩无公害蔬菜、10万亩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及一大批果树茶叶等农产品生产基地,有15万户农户在这些产业从事生产经营。

  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安源区以安源、高坑等特色工业小区为依托,重点扶持冶金、生态食品等产值超10亿元的骨干产业。同时,加快新城区建设,至7月上旬,全区已有1.5万名农民转变为居民,4.3万名农民在城区落户从事商贸服务业。据统计,全市已形成了冶金、建材、化工、医药、机械、食品等8大支柱工业产业,建起了十大专业市场。全市20余万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已有41%从事二、三产业,城乡收入差别缩小至2.29∶1。

  延伸公共服务让农民享受发展成果

  “交上15元,看病管一年。真实惠呀!”芦溪县宣风镇珠亭村农民谭开华激动地说。今年春节后,他因车祸做了脑部手术,花费9000多元,县里报销了6000多元。他说,要不是加入了农村合作医疗,就得全部自己掏腰包。

  在芦溪县,像谭开华这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已达3万多人,参保率达90%以上。农民一年只要交15元(其中10元为小病门诊费用,5元为大病统筹基金),看病按比例报销,可有效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目前,萍乡各县(区)均已开始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经济综合实力增强了,发展的成果也应让农民共享。今年,萍乡市、县(区)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都高于往年;从市到县(区)都加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全市已有32万农民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安源区从区财政拿出200万元,为人均年纯收入在800元以下的1838户农村困难户计3837人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在莲花县湖上乡磊山村村口,刚从公交车上下来的农民朱长江说,现在每天有三个班次的公交车往返萍乡市区和莲花县城,到市里和县城真方便。在推进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生态建设与保护等一体化进程中,萍乡市首先着重抓了城乡公交一体化管理,构筑了城市、乡镇、村三级公交网络,目前村公交通达率达88.05%。

  城乡公交拉近了城乡距离,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辐射也在加快。今年,市级财政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入较上年增长19%。全市中小学危房得到全面改造,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率已达100%,城乡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基本一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的覆盖率均达到100%。

  在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同时,萍乡市今年投入5000多万元,着力构建村镇布局网、生态燃气网、现代流通网。同时,对改栏、改灶、改水、改厕以实物奖励的形式给予补助。截至目前,全市解决了12.2万农民的饮水困难,改栏、改灶、改水、改厕工作正稳步推进。

  实施“培训工程”使农民成新型“当家人”

  清凉的夜风驱走一天的闷热。上栗县福田镇长安村的20多个农民吃过晚饭后,陆续走进位于村后山上的华海养鹿场,听场长李炳明讲解养鹿技术要领。

  土生土长的李炳明掌握了一手养鹿技术。经国家林业局批准,他办起了养鹿场饲养梅花鹿,并生产鹿茸等制品,成为当地有名的“养鹿大王”。为带动农民养鹿致富,老李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50多户农民养鹿。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萍乡农民开始享受到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对变化,如何提升农民的素质?萍乡市委、市政府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提出,用文化科技武装农民,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提高自己,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当家人”。

  围绕培养更多的农村新型“当家人”,萍乡市结合“阳光工程”培训,倾力实施“现代农民培训工程”,去年培训农村劳动力9200人。今年,全市将培训1.2万名新型务工农民和产业农民,1至6月已培训4000多人,一大批掌握了一门务工技术或一门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显身手。本报记者宋海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