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化导向下的荣辱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3日06:46 中国青年报

  鲁远

  ■胡锦涛同志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途径。文化观与荣辱观是紧密相连的,有什么样的文化观,就必然有什么样的荣辱观。我们的文化观是爱国主义的、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文化观,我们的荣辱观也就是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很显然,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才能树立起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两者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还存在着很多妨碍人们形成正确荣辱观的文化现象。例如,娱乐文化过度低俗化,传播一些不健康的理念,比如,宣传所谓的“低俗的就是民众需求的”、“越低俗越流行”等。再如,广告文化中则存在着种种不诚信的宣传。各种名目繁多不诚信的广告使人感觉到市场的混乱。精装修房屋还没装修完,墙体没有抹平,热水也没有接通,广告宣传却讲房子即日就可以入住。还有承诺中的会所改宾馆、绿地改会所的现象也多有发生。再例如,消费文化过度奢侈化,传播一些与艰苦奋斗格格不入的理念,如“奢侈的就是高尚的”、“追求奢侈品就是对内需的推动”等等。这些观念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如2006年春节在杭州,一家酒楼竟推出了198000元的超豪华年夜饭!据说,这顿饭有2万元一只的日本极品网鲍、吕宋黄胶鱼翅王等美味珍品。即使是茶,也是存放了50年以上的普洱……这些文化观念和由此带来的消费行为严重地阻碍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破除这些低俗的、媚俗的、不诚信的文化观念,建立高雅的、诚信的文化观念。这些正确的文化观念恰恰就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所需要的。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途径有很多,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角度讲,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破除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旗帜鲜明地反对那些无助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的观念。

  例如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再提爱国主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无益的,不利于国家的对外开放。类似的错误观点还有很多,应当给予旗帜鲜明的批判。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要消除民族精神,实质上只有大力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大力倡导爱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才能得到更快发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其次,要发挥先进典型人物的感召力,把他们的事迹不断地转化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推动力量。

  在新的历史时期,尽管人们的思想日趋多元化,但社会认可的、闪烁时代光芒的、让群众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先进典型人物,人们还是由衷敬佩的,也是能够见贤思齐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就必须把在群众身边涌现出来、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挖掘出来、宣传开来,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近年来,许振超、任长霞、牛玉儒、王顺友、张云泉、洪战辉、丁晓兵、陈刚毅等一大批新时期的先进典型登上各媒体的显著位置,他们的生动故事与崇高精神传遍神州大地,他们的事迹对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在文化领域倡导基本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把这些道德规范纳入到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在消费文化观上倡导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就是要提倡科学的消费文化观,使消费文化理性化、合理化,反对奢侈浪费的消费观。科学的消费文化观一方面提倡以艰苦奋斗为荣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通过正确引导人们合理的消费欲求,从而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只有合理的消费文化观,才能推动需求可持续的、持久的发展。据媒体报道,来自荷兰、展示于上海滩的“世界顶级生活体验中国峰会”给中国人带来了一场全方位的感官盛宴。2.5亿元一座的豪宅,2亿元一件的珠宝以及50万元一条的狗项链……在国人叹为观止的同时,那些来自全球各地的顶级参展商们也同样瞪大了眼睛——面对这些天价奢侈品,中国人之前可能从没见过,但今天掏起腰包却毫不手软。展期3天,观者1万,门票收入高达700万元。不少人忍不住惊呼:中国已经进入了奢华时代?科学的消费文化应当反对这种奢华风气,提倡合理消费。

  在网络文化领域倡导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就是要提倡文明办网。把网络办成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而不是传播低俗文化的场所。中国互联网协会不久前发布《文明上网自律公约》,号召互联网从业者和广大网民从自身做起,在以积极态度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同时,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始终把国家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坚持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公约提倡的实际上是一种文明的网络文化,它有助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成与普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