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科学博客何以寥若晨星(时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3日07:33 江南时报

  “你博了吗?”据Technorati博客搜索引擎的统计,全球已有4670万个博客。中国目前的博客恐怕亦不是个小数目。然而,一位科学记者曾想通过浏览中国科学家的个人博客,了解他们的动态、思想和情趣。结果只找到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的研究员李淼等两位科学家的博客。“写博客的中国科学家比大熊猫还要稀少”。站在科学最前沿的科学家们,并不“感冒”博客不同于常规的交流模式,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病灶。(2006/7/20中青在线、7/19中青报)

  所谓“科学博客”,是指由在职科学家写的博客,而且必须是关于科学内容,而不是关于他家的猫或别的什么。如李淼的博客“闲谈物理”,既有对学科内最新进展的跟踪,又有他的最新研究和思考。其中,“弦论”、“暗物质”、“超对称”、“人择原理”等让人望而生畏的科学术语随处可见。由于他善于用一种生动有趣的口吻谈物理,并不会拒外行于千里之外,仅仅一年时间,总计已有15万人次访问了他的博客,使其迅速蹿红,成为学者“明星”。

  李淼的成功实践证明,博客正可成为科学家亲近公众,科学走进日常生活的最好平台。截至2006年6月底,我国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1.23亿,其中宽带上网人数为7700万。在2亿中小学生中,上网学生已达3000万,充分说明科学博客拥有最广泛的读者群体(7/20人民日报)。

  可见,一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也许只有几十名甚至几名“同道”会去阅读,普通人不会因为要了解某个知识而去查阅学术期刊,但如果是博客,则会获得成千上万的读者。博客的互动性使科学家获益匪浅。年轻科学家冯衍在《研究者BLOG的利弊》一文中称,你把想法、学习心得写在博客上,很有可能读者中有人会帮你发现错误,别人的评论说不定会给你启发,甚至可能由此找到合作者。

  尽管科学博客寥若晨星是一种世界现象,但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科学家对于博客的整体性漠视,有着中国特色的病灶和病理。对于科学家尤其是把立德、立功、立言看得比生命还珍贵的学界中人来说,“文化快餐”历来是他们所鄙夷的。这当然有硬性约束的因素,如在现行的评定标准中,一名科学家的工作成绩是看他在重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少论文,而非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发了多少帖子。我以为更重要的是,一些科学家并没有放下架子,从事这种科学普及式的日常事业。

  值得警觉的是,学界道德的沦落,尤其是剽窃之风泛滥成灾,正成为科学博客寥若晨星的关键性因素。一位生物学家抱怨说,“在许多机构里,和其他人公开讨论工作的进展是很危险的,更别说在博客里了,因为那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抢得先机。”曾在量子网站上写过一阵子博客,可惜已经曲终人散的中科院高能所邢志忠教授更坦言,“科学家们的具体事迹其实我是不能写的,既怕不妥又怕涉及了圈子内的禁忌。”由于往往会担心被同行了解到自己在做什么、想什么,从而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使科学家们变得更沉默寡言,更谨言慎行,以至于拒绝通过博客方式“泄露天机”。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学界的悲哀。

安徽 刘效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