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用关爱来消除顾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3日12:00 光明网
李捷

  5月17日,南京幕府山庄一男子疯狂追杀母女三人,导致一死两重伤悲剧。杀人者被派出所带走,经鉴定确实该男子患有精神病,并被送往精神病医院治疗,病情已基本稳定,医生表示回家休养更有助于精神康复。听说“精神病人”要被放回来,幕府山庄顿时炸开了锅。

  一名年近6旬的男子蹲在地上,手里捧着一名妇女的遗像,向人群哭诉。“我媳妇才

51岁啊,我们夫妻恩爱30多年,好端端人就没了,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

  失去老伴的老汉杨振海痛不欲生,一只花圈放在自家厨房门框上,四周用血红的大字写着,“杀妻之仇,不共戴天,杀人偿命”(据《新快报》报道);面对《大家看法》拦目摄象镜头,他表示,“精神病人”若回来住,非杀了他不可!

  小区众多居民表示决不允许“精神病人”回来住,如果他回来,居民们便会用棍棒把他打出去。小区居民的逻辑是,老太太年纪大了,管不了“精神病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家齐心协力,把他拒之门外,让他一走了之。

  这可把“精神病人”的监护人老太太难住了,她说如果社会不能容忍她的精神病儿子,不允许他们回家来住,她就没法管他的儿子了。医院建议回家休养,若不能回家,似乎只有“下地狱”这一条路了。

  中央电视台《大家看法》拦目今天作了报道并连线当地派出所和小区物业以及当地残疾人联合会康复处,惟独没有连线法律专家。核心话题是“精神病人该不该回家”。最终也没有得出结论。

  这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就没有人敢明确表态呢?显然都对该小区居民的情绪有所顾忌。谁明确表态支持“精神病人”回家,必成众矢之的。看来大众的情绪同样猛于虎。

  受害者的不幸遭遇自然应该同情,小区居民的顾虑也可以理解,怎么就没人为“精神病人”献出一点爱心,设身处地地为“精神病人”的康复着想呢?,即使不为他着想,小区居民有什么权力阻止“精神病人”回自己的家呢?如果“精神病人”无家可归,势必不利于康复,相反会恶化病情,极可能会使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这岂不正是人们不想看到的。幕府山庄居民的做法是典型的“各扫自家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心理。

  能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是越简单越好,但是当没有简单有效的解决办法时,就不能怕麻烦,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完美的,中国社会正在不断进步完善中,有的事情只能承受,关键是用心设法避免,简单生硬的办法经常会把事情弄的更糟糕。针对“精神病人回家休养治疗”这个问题,我看现在的确还没有更好的令小区居民满意的解决办法,也只能让其回家修养治疗,监护人应该加强监护,遇到情况及时寻求帮助,相关单位多加走访,小区的居民尽量避免与之发生争执,相反若能献出一点爱心,不嫌弃之,想必“精神病人”便不会危害于你。若是该小区的居民都能换一种思路来对待,消除敌意,多关心一下他,他可能会被感动得迅速康复,惟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顾虑。

  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严厉惩罚战败国的“凡尔塞条约”也是导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之一,如果惩罚过重不但不利于犯罪一方的悔改,相反可能会导致犯罪一方伺机复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军汲取了教训,德国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谅解和尊重,如今德国已被世界信赖和尊重。

  笔者与“精神病人”相处有亲身的经历,1988年我还在河北一研究所工作,新调来的一位同事的大儿子患有精神病,每天要工作,不得已我的同事每天让他儿子跟随来我们办公室“上班”,面对这么一个人,说心理话,我很有意见,但同时也很同情他,他因为在中学学习刻苦受到刺激导致精神病,我的同事无法给他找到一份真正的工作,只能用这种办法来蒙骗他,否则他每天待在家里不时会惹是生非。我当时的策略是不让他感觉到歧视,也不跟他争执,尽量躲他,几年下来也没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他妈妈多次向我表示感谢。后来听说他的病基本好了,还娶妻生子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