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全民低保 现在就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08:49 温州新闻网

  在社会公平备受关注的今天,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发出“全民低保”的呼吁,认为我国已有条件实行全民低保,引起人们的热烈讨论,双手赞成者有之,强力质疑者也有之——说它太“前卫”,是“画饼充饥”。笔者以为,吴老的建议不仅及时中肯,而且切实可行,应当尽快付诸实施。

  所谓全民低保,就是让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公民都能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当一个家

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标准时,政府有责任提供补助,把低于的部分补上。建立这个制度,有助于困难群体、缩小贫富差距,让全体公民共享发展成果,意义不用多言。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我国目前的财力是否能够承受得起这样的负担。在我看来,我国目前已基本具备这个财力,资金问题不大。

  从1999年起,我国已在城市居民中建立了三条保障线,即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时至今日,城市居民的低保基本上有了制度保障。但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却基本上还游离在低保门外。据统计,至2005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约2600万,若按每人每月补差50元算,一年约需资金150亿,假如把需补助人数和金额再往大些算,翻一倍也就是300亿,而去年全国财政收入已超过3万亿,光增加的财力一年就超过5000亿,300亿低保的支出,占不到财政收入的1%,或新增财力的6%。而且,取消农业税后,中央转移支付中已有“农村特困户救济”项目,意味着部分资金已有来源,新增的支出压力并不太大,只要中央和地方都拿一点,应当是有能力解决的。如果加上节支的因素,比如,若能从数千亿的公车消费和公款吃喝挤出一点的话,资金来源更不在话下。可以说,资金并非最主要的问题,认识是否到位比它更关键。

  从深化体制改革的角度看,实行全民低保,也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社会保障固然不可超越经济发展水平,但也不可太过滞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社会保障程度必须相应提高,否则,市场经济就难以发展。我们已搞了十几年市场经济,目前的经济实力,决定了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可能很完善,但也有了逐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好事不可能在一个早上都完成,但应区分轻重缓急,把急需做的先做。解决全民低保就属于这类问题。因为它事关人的生存,属社保的第一支柱。把包括农民在内的所有居民低保提上议程,还农民以最起码的国民待遇,是打破城乡分割的第一步,这一步不走,其他都是奢谈。

  有人也承认财力不成问题,却以操作困难、运作成本高(如低保对象难确认、发放过程易造成层层截留等)为由,觉得现在实施时机未成熟。这更不能成为理由,任何事情在实施中如果管理不善、操作不当,都可能变形走样,若因此而裹足不前,那么将什么事也干不成。够不够条件搞是一回事,如何加强管理搞好它是另一回事,绝不能混为一谈。事实上,迄今为止,全国已有14个省的10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低保试点,约有700多万农民获得低保补助,一些发达地区几年前已把低保从城镇覆盖到农村,基本做到城乡“应保尽保”。现在要做的,是把这些做法普及化,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全民低保。这是继取消农业税后的又一惠农举措,从各方面看,推出这一举措的时机已到,“葡萄”已熟了。

  来源:《广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