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冯老师的语调一辈子都记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14:22 新民晚报

  “妹啊,我有救了,我的学生都还记得我!”当身在吉林的冯志远老师收到50年前的上海学生寄来的1万元捐款时,不禁对着妹妹感叹,老泪纵横。

  师生情,人世间一种别样的情怀。当你离开校园,当你年华老去,这份感情却会日渐浓烈。

  从十几年前开始,几位上海老人开始寻找50年前的一位老师。也正是因为他们苦苦的寻找,才让许多上海市民认识了这位感动宁夏的上海老师冯志远。

  冯老师,你在哪里?

  “多少年了,每次老同学聚会,我们几个六七十岁的人碰在一起,都觉得有件事一直没完成,那就是寻找我们50年前的恩师冯志远。”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何寅今年68岁了,50多年前,17岁的他是上海市南中学的高二学生。

  “还记得1955年9月份开学,语文课来了位新老师,他个头不高,梳了一个倒背头,风度翩翩。一口普通话真好听,板书也写得很漂亮,第一节课,就把学生全部吸引住了。”第一次见到冯老师的情形,至今还烙印在这位花甲老人的心里。

  时隔半个世纪,今年年初,何寅再次在电视上见到恩师,却再也找不到当年那个风华正茂的冯老师的影子。何寅更没有想到,他的冯老师在宁夏默默支教了42年,如今已双目失明瘫痪在床。

  和学生情同手足

  “记忆中冯老师总是穿着灰色的中山装,一支蓝色的钢笔插在上衣口袋里。有一次钢笔漏水,口袋被染成蓝色,怎么洗也洗不掉。后来有人告诉他可以用褪色灵,结果冯老师的胸前就白了一大片。”虽然冯老师执教不过1年,但50年前的小细节,何寅依然记得。

  当年的冯志远不过比学生们大9岁,彼此的关系特别亲近。他的单身宿舍是学生们经常拜访的地方。周末,他会邀请学生一起看电影,请学生吃饭。

  冯志远还担任了课外活动的指导老师,指导话剧队活动。“那个时候他总让我们排练一些《人民文学》上的剧本,手把手教我们台词、走台。在排练的间隙,冯老师还会给大家朗读外国诗歌,还记得他谈恋爱的那会儿,特别喜欢念那首《给娜达莎》。”

  深情朗诵的“魔力”

  “冯老师的朗诵有着非凡的感染力,他给我们念的每一篇课文,每一首诗歌,都饱含着真情实感。”何寅说,冯老师身上有一种感染学生的“魔力”。“我记得有一次他在宿舍为我们朗诵契诃夫的《万卡》,他当时就有夜盲症,到了晚上就看不清东西,他就着吊在眼前的一只60支光的灯泡,给我们深情朗读。读完后,他抬起头来,我看到他眼眶里全是泪水!那是一种爱护弱小、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于那时十六七岁的我们,这是多么大的震撼啊,足以影响我们一生一世。”

  冯志远当年的学生中还有今天的著名导演史蜀君、上海财经大学统计学教授刘翰良等。同学聚会,念叨冯老师最多的要数史蜀君。“没有冯老师,我就进不了中央戏剧学院。”当年,史蜀君考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时,朗诵的就是冯志远教给她的那首《致恰达耶夫》。

  重逢在半个世纪后

  1956年,冯志远离开市南中学后,何寅就没了他的消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和几个同学四处打听冯老师的消息。直到去年11月,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才得到冯老师在吉林的电话。

  何寅如获至宝,回去就拿起电话。那天,他一共打了5次电话,到晚上才终于联系上50年前的恩师。

  “冯老师,我是何寅,你记得吗?”他在电话里问。

  “何寅啊,我记得。可是,我不行了,我瞎了,我全身都不能动了。”冯老师回答。

  “原来那个好听的男中音已经哑了,变成了气声,但是冯老师的语调依然那么熟悉,这是我一辈子也忘不掉的。”何寅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钱滢瓅实习生朱佳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