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孝星评选“0:100”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14:22 新民晚报

  朱贻庭

  最近,本市虹口区搞了一次“孝亲敬老”模范子女的评选活动。在评选出的100名孝星中,竟无一名年龄在20——40岁的青年,有人说:“孝星评选年轻人全部出局。”这当然是本次评选的结果,但能否就此认为年轻人没有孝心,或者说传统的“孝”文化已在年轻人心目中消解?不能这么说。

  出现“0:100”的结果,原因主要在评选标准上,它要求在经济上尽赡养父母之责,还要照料父母的生活,与父母有精神上感情上的交流,还要尊重父母的意愿,主动满足父母的合理要求等。我是一个老人,很希望儿子能做到上述要求,但他们还做不到,这确实是目前年轻人的普遍情况,然而这并不意味他们没有孝心。年轻人一般都是三口之家,孩子还小,负担很重,甚至为了生活疲于奔命,在时间和精力上不能像这次评出的(40——60岁)孝星那样孝敬她(他)们的父母,于是,年轻人无缘“孝星”称号也就很自然了。当然,年轻人尚缺乏为人父母的生活感受,这也是原因之一。至于个别的、少数的不肖之子,不仅在年轻人中有,就是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也有。

  “孝”与“慈”相对,“父慈子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为“父慈”,所以“子孝”,这是基于人类生命延续规律和血缘关系的自然逻辑。清代谢泰阶《小学诗》有云:“谁人无父母,各自想当年”、“人如忘父母,不胜一畜牲”。质朴的诗句,破译了“父慈子孝”的文化“密码”,今天,市场经济所掀起的强大波澜,以及家庭结构的变革,对传统“慈孝”文化确有很大的冲击,但是,种种变化、淡化并不意味着家庭亲情关系和伦理文化“密码”的丧失。要不然,就无法解释浙江大学生刘霆背着母亲上大学的感人事迹,无法理解大连女孩周婷放弃高考、打工挣钱为母亲治病的近乎悲壮的举动。我们深信,传承千年的“孝”或“慈孝”文化是不会消亡的,并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得到弘扬。为此,我们要通过各种理性的和感性的教育形式,激发她,呵护她,培育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