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锡林郭勒纪行之三:“围封转移”绿了草原富了牧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17:37 新华网

  新华网呼和浩特7月24日电(记者丁铭 杨凌云)穿行在茫茫的锡林郭勒草原,不时能见到一座座圈养牲畜的红砖棚圈,沐浴着温暖阳光的牛羊悠闲地咀嚼着饲草,牧家院落里不时荡漾出欢快的笑声。这是锡林郭勒草原实施“围封转移”战略后,千里草原上出现的新景象。

   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的锡林郭勒草原是我国北方一道重要的绿色生态屏

障。然而,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自然灾害、超载过牧以及长期投入不足等多种因素影响,草原生态急剧恶化。从1999年开始,锡林郭勒盟又连续3年遭受严重旱灾,境内浑善达克沙地活化面积达到3.1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以140多平方公里速度扩展,成为京津地区扬沙和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地,直接危及华北的生态安全。

  为了遏制大草原生态恶化的脚步,锡林郭勒盟于2001年实施了以“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围封转移战略,制定了生态建设的总体规划,对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已经失去基本生存条件的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对迁出区草场进行围封禁牧;对植被有一定再生能力的地区实行春季休牧或划区轮牧;农区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还草。

  实施“围封转移”仅仅5年,锡林郭勒草原植被已得到有效的恢复。内蒙古自治区草勘院监测显示,锡林郭勒盟休牧区与非休牧区相比,草群高度增加6.5厘米至20厘米,盖度提高8.2至50个百分点,亩产鲜草增加12.8公斤至114.5公斤。

  “围封转移”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态的好转,牧民的观念、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围封了草场转移出来的牧民通过发展奶牛、肉牛等养殖业,不仅使草场得到了有效恢复,他们还在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中,开始过上更加富庶的生活。

  草原恢复了,牧民笑了。锡林郭勒草原上的人们又重新找回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感觉。(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