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提高应时图书的文化含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5日06:00 光明网
江苏省大丰市文化局 赵乾海

  随着第十八届世界杯足球赛烽火的熄灭,书业界紧紧围绕本届赛事而出版的有关图书,即遭遇了令出版人意想不到的难堪。尽管不少出版商不约而同地想出了商场上最俗的招术———有奖销售,北方某出版社甚至采取史无前例的买书可奖小轿车的“妙招”,但轿车促销也未能打动读者心。该社号称印了20万册的图书,实际只印了约5万册。就是5万册的《大力神之光》尚有一万多本“待字闺中”。据悉,全国所有涉足于此的出版社大多“同病相怜”。仅沪上就有数家出版社目前正面临着退货率可能超过50%的

严峻局面。

  书业“世界杯”惨遭滑铁卢,这不禁使我们联想起近几年的诸如世界杯书等应时、赶潮、追热图书的出版历程与结局。早年中东战争一爆发,出版界闻风而动,瞄准战争枭雄与热点人物萨达姆·侯赛因竞相出书,其结果有的书尚未与读者谋面,便进了废品收购站。但库存积压的恶果并未引起出版商的高度重视,盲目“赶潮”者依然故我,紧接着让追热者并未讨到什么便宜。

  或许有的出版商从多次库存积压中总结经验教训,得出应时图书要应时出版,似乎才能抢占市场,赢得效益。于是乎他们争先恐后,借助于高科技,集中精兵强将,建立快速反应机制,迅速推出图书。然而,这些“神速”出版的图书销售结局依然未如出版者之愿,热点一过,如昙花一现。这些“快餐图书”之所以遭读者冷遇,其原因并不复杂,一是此类图书太追求热点效应和新闻效应,用抢新闻的手法去编书,混淆了书籍与报刊的分工界限。内容不过是报纸、杂志上出现过的东西,实在无法满足追求现场性和时效性读者的阅读需要;二是这些图书动辄定价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其明显偏高的价格更加远离普通读者;三是抢时间出的书难免“萝卜快了不洗泥”,质量平平。

  书籍乃文化积累物,在所有的媒体中,它的文化性不仅最为读者所关心,而且它还应该具有文化传承和版本收藏价值以及研读价值,即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出版行业忽视自身的文化特性,不考虑长远社会效益,只把精力集中在制作这些应时图书上,不去潜心研究如何出精品图书,由此导致了图书市场上产生了一系列的“泡沫”效应,当然,我们并不是完全反对出应时图书,关键是应时图书在应时出版的同时,不应忘记图书的质量及其文化积淀的含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