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两个人的“车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5日06:03 大河网-河南日报

  

两个人的“车站”

  

两个人的“车站”

  

两个人的“车站”
洁白的羽毛缓缓飘落,清凉的月光下,美丽的“孔雀公主”似精灵般踏着生命的节奏舞动,优美的音乐声中,白色的长裙飞腾旋转……

  “真的是杨丽萍吗?我是不是在做梦?”吴如揉了揉自己的眼睛。这双与采煤相伴25年的眼睛忽然不够用了:“雀之灵”最美,出神入化,精美绝伦,仿佛仙女下凡,如闻鸟语花香;“月光”最灵动,犹如与神的低语,充满魅人的梦幻,月轮清辉中婀娜的舞蹈剪影,轻盈动人;“女儿国”最富人间烟火,仿佛月亮女神一旦跌落人间,就成了“拿脊背为老人挡风,拿心肝为娃娃垫脚,为男人吃苦永远歇不得”的高原女人……

  到底哪个才是杨丽萍呢?

  6月,一个热浪滚滚的下午,《云南映象》郑州媒体见面会上,吴如、杨丽萍第一次见到对方。两位劳模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一双粗如耙齿,宽大厚实;一双纤嫩似玉,修长白皙。身着浅蓝色衬衫的吴如憨憨地笑着,黝黑的脸上被岁月风霜刻下了道道皱纹;一身艳丽民族服装的杨丽萍开心地笑着,清瘦的脸庞秀美依旧。她把首演最好的票签名送给他,他诚恳地邀请她到平煤集团作客。

  愉快地交谈,真诚地赞美,这一刻,两位劳动者心灵相通。

  但在这以前呢?一年365天,他们一个有300多天在矿井深处,与黑煤为伍,挖掘光明;一个有300多天被舞台灯光照耀,和灵魂对话,传递温暖。有多少相遇的机会?有多少交谈的可能?

  1986年,杨丽萍凭借《雀之灵》成名的时候,吴如24岁,已在平顶山矿务局一矿104队(现平煤集团一矿采煤一队)工作了5年。他应该在那个时候就听说了她。1993年,她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表演《两棵树》时,他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她,惊为天人。但渐渐地也就忘了,他的眼里都是煤。只有大伙儿聊起来时,他才点点头,说看过她的舞,还不赖。他不知道她出身也很贫穷,不知道她都编过哪些舞,不知道她的生活到底怎样,更不会想到多年后能和她面对面。

  她知道河南有个平顶山,知道那里有煤矿,却从未听说过吴如这个名字。直到今年5月中旬的一天,她接受河南一家报纸的专访,不经意看到了刊发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如先进事迹的报纸。于是邀约他去看她的演出。

  一切只是偶然。

  幸福在哪里

  吴如:一到采面上我就觉得特别高兴,看见煤我就兴奋。

  杨丽萍:天天都在跳,是生命的需要,是一种永久的生活方式,会跳舞的人都是幸运的,也是最有福气的。

  六七岁时,在方城县老家,吴如常和小伙伴们到河里游泳。一天,有个比他大好几岁的孩子在河里扑腾着,眼看要淹死了。吴如心里着急,哭着在岸上不停地大喊,终于有大人听见了跑过来,把小孩给救了。多少年以后,那个被救的人见吴如就念叨,就说感谢。这件事,给吴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做那些有益于别人、有益于社会的事儿,我心里高兴。”

  于是,在煤矿地层深处的岗位上,“一天两头不见太阳”,吴如却把自己的25年过得阳光灿烂。无偿回收废旧物资超过100万元,回收的浮煤可以装满300多节火车厢却不要报酬;干得是险中险的“炮采”活计,7500多次下井却从未出过工伤事故;只上过3年小学,却记下了15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写出两本书,成了公认的“土专家”……

  同样,在杨丽萍心里,跳舞从来就不是一件苦差事。2002年,杨丽萍在云南采风的一天,夕阳西下,她看到一座巨大的山坡上有个像蚂蚁一样小的人影,仔细一看那是一个女人,她在挖地,身上还背着孩子。杨丽萍当时就哭了,她觉得这个女人跟一座山斗争一定很凄苦。然而女人却很平淡地说,只是想多一点收成,让孩子吃饱饭。就这么简单。

  杨丽萍觉得,这就像旁观者看她,他们认为她就像那个妇女一样,为跳舞而消瘦,甚至为《云南映象》卖掉房子,很苦。但她觉得不是,她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心里很享受。

  和吴如一样,杨丽萍也没怎么上过学,很少思考复杂的东西。她觉得这样恰恰很纯净、很单纯。在哈尼寨,有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腰弓得都直不起来了,还拿着树叶在地上边划边跳。这让杨丽萍坚信,舞蹈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为了跟神沟通,生命不息,跳舞不止。

  爱情是什么

  吴如:当初,(给我)提亲说媒的踏破门槛儿。说到天边我就一个条件,就是得带着老娘一起过,把她老人家安置好。

  杨丽萍:河里的水总是会流走的,石头总会留下来。

  1981年,有人给何趁提亲,男方是刚参加工作的吴如。一见面,何趁见他一脸煤灰,起身就走。过了几个月,又有人提亲,对象竟还是吴如。何趁最终没有嫌他穷,没有嫌他带着娘,同意了婚事。出嫁那天,何趁早早打扮好,被娘家兄弟姐妹簇拥着,等待着迎亲的人群。等啊等啊,将近中午吴如来了,一个人,推一辆破自行车。何趁的父亲长叹一口气,把手向女儿一挥:“走吧!”何趁委屈极了,走一路哭一路。

  结婚后,吴如和母亲搬到了郊区柏楼村何趁家。那时候,吴如三天两头不在家,天天在矿上下井挖煤。偶尔回来一次,也是车子往门口一扎,进屋看看便走。

  在吴如心里,家是他最坚强的后盾。他觉得夫妻之间互相理解,支持就是爱。“现在想想,何趁真不容易……上有老下有小,地里还有一亩多庄稼,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我心里很感动。”让吴如感到很欣慰的是,儿子女儿都很懂事,也很孝顺。有了这个安定的家,吴如才放心地把自己交给另外一个家——矿井。

  2006年4月,一场感冒引起的细菌性肺炎阻挡住了杨丽萍的舞步,她不得不入院治疗。当时杨丽萍的丈夫、出生于台湾的自由商人Tony正在北京,得知消息后,第二天一早便赶到重庆。在杨丽萍住院期间,他寸步不离病榻。杨丽萍输液,他再困也不会打盹儿;杨丽萍疼得睡不着,他就讲故事,像哄小孩子一样哄她睡。出院后,由于杨丽萍身体虚弱,平时爱看电影的他们很少出门,就在家旁边的果园里,打理花草果木。一切不由得让人想起杨丽萍在舞蹈《两棵树》中演绎的爱情故事。

  十多岁的时候,情窦初开的杨丽萍就开始向往不被世俗礼法约束的浪漫爱情,梦想盛大奢华的婚礼。如今的她却向往理智清醒的爱,享受平淡但温馨的家庭生活。她认为婚姻是一种关系,或者是一种缘分。在相处中,不要患得患失,要顺其自然。尤其重要的是,爱一个人就是要让他快乐。

  简单不好吗

  吴如:填坑不用好土。

  杨丽萍:我从不到商场去买衣服。

  为了避免母亲长期卧床,1988年7月,吴如花了60元钱,买来一套三人长沙发摆在堂屋里,让母亲坐靠。之后不久,他又花了60元钱买来一对单人沙发,这才算配齐全。自那之后,这套沙发陪着吴如的家人走过了17年岁月,仅沙发套换了三回。

  吴如的生活就这样简单朴素到极致:上下班骑的永久牌自行车已有19个年头;哥哥送的一件棉布上衣穿了19年;裤子让妻子扯布做,一条不超过10元;下井自带烙馍或馒头,每顿饭限定在3元钱以内。经常是一碗面条两元钱,一个烧饼五角钱就打发了。他对吃饭有句口头禅,叫“填坑不用好土”。

  对于吃,杨丽萍也没什么要求。有一次,同事花五角钱买了两小块大理产的米糕,杨丽萍说,好好,尝尝家乡的味道。吃了半块,就把剩下的包起来,说留到第二天当早点吃。

  穿衣服,杨丽萍更是有一套。有一次在云南采风时,她看到一个农家姑娘的民族服饰很漂亮,忍不住央求人家把衣服卖给她。那姑娘认出是杨丽萍,爽快地答应了。一身富有民族特色的艳丽衣裤,精致的绣花鞋,如今已成了杨丽萍的标志。杨丽萍喜欢自己搭配衣服,往往从路边小店淘便宜又好看的服饰。她不愿去商场买衣服,觉得既贵又没有特色。【记者手记】匆匆相识又匆匆离去,生命不过在瞬间交集。54岁的吴如仍然回到他的矿井,采煤、搞回收,记笔记,资助贫困者;48岁的杨丽萍仍将巡演她的《云南映象》,不停地跳舞,带给人心灵震颤。

  也许还有重逢的理由,也许从此不再相见。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人生最好的相逢。命运之手潜伏在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中,为这相逢注入了必然。那交汇着至真至善至美的一刻定格在我们脑海中,偶然想起,便会觉得温暖、美好,这样就够了。①10

  □文/冻凤秋图①/王建立

  (本报资料照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