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瑞船连广船 云帆济沧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5日06:21 大洋网-广州日报

  

瑞船连广船云帆济沧海
图为郑明将军(左)、唐舒明理事与大洋网友交流。昨日上午,原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著名船舶专家郑明将军,广州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原广州市外事办公室国际交流处处长唐舒明来到大洋网直播室,与网民进行了交流,讲述和追说了“哥德堡号”重访广州的最初动因。

  主持人:这里是 “哥德堡号”系列访谈第三期,我们刚刚请过“哥德堡号”船长以

及央视记者邓武,与我们分享了“哥德堡号”船上的一些故事;“哥德堡号”在广州的系列活动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瑞典国王也已离开了广州,我们现在请两位嘉宾跟我们一起讲述“哥德堡号” 重访广州盛大活动背后的故事。

  唐舒明:说来话长,这个项目实际上是从1986年水下考古发掘开始的,到现在已经整整20年了。我第一次知道这个项目是在1991年的3月,当时瑞典方面想到广州来搞一个研讨会,当时,一些水下考古工作者,一些义务潜水员,他们大概有60多人,由瑞典大使带队来广州。而广州真正开始介入这个项目,应该是在2001年8月,从时任市委副书记的朱小丹同志考察这个项目开始的。当时我是跟朱书记一起去考察的。

  主持人:在考察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情况?

  唐舒明:通过考察以后,我们感到非常兴奋,没想到这个项目在瑞典知道的人有这么多,影响这么大,出乎我们意料之外。中国广州作为海上丝路的发祥地,很早就和欧洲有这么多的贸易往来,而且瑞典人对广州有这么浓厚的兴趣。

  “一书”、“一片”促成

  “哥德堡号”选择广州

  主持人:那么当时对方有没有说复航中国就一定要选择广州,当时有没有提出这个想法?

  唐舒明:没有。我们作为广州第一个高级别代表团考察这个项目之前,瑞典人从来没有主动跟我们联系过,我在市外办工作多年,但他们并没有找我们,实际当时他们也在考虑,这个船肯定是要去中国的,因为当时瑞典在200多年前跟清朝做贸易赚了很多钱,利润很高,他们造这艘船就一定要去中国,但是去上海还是去广州,或者两个都去,当时都还没有定。哥德堡市与上海是友好城市,当时建友好城市还是江泽民同志当市长的时候建立的,所以他们肯定是优先考虑上海了。而广州却没有姐妹城市这种特殊关系。

  主持人:郑先生不是广州人,也不是上海人,应该说与“哥德堡号”这件事没有直接联系,但我们知道您为这件事做了很多贡献,能跟我们说说您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吗?

  郑明:能有机会来到大洋网来作客,我感到非常兴奋,我参加了“哥德堡号”访问广州的有关活动,我觉得是非常成功的国际交往中的一件大事,这充分显示了广州作为海上丝路的重要地位,又充分体现了海洋文明的时代风貌。就我个人来说,因为我的专业是造船,所以对古代和现代的船都有兴趣,我也是在1992年当瑞典代表团和瑞典企业界在上海举办从“哥德堡号”上打捞起来的文物展览时开始关注的,但当时我还没有更多的时间研究。一直到2002年,我接触到一本书和一部片,就是朱小丹同志主编的《中国广州:中瑞海上贸易的门户》;由朱小丹同志担任总监制和总策划的《哥德堡号:跨越四个世纪的广州之旅》的片子。可以说,是这“一书”、“一片”感动了瑞典人,促成了“哥德堡号”选择了广州。

  主持人:我记得那部片子还荣获过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长纪录片一等奖。

  郑明:对,但我们当时并不知道得奖,只是有两点感染了我们,第一,对海上丝路这个历史作了非常好的介绍,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广州;第二,我们也了解了瑞典的哥德堡,这艘船就把广州和哥德堡联系起来了,也把我们在北京工作的人和广州联系起来了,我想我得到广州去一趟,我想了解广州谁在负责这件事。

  把广州人做事做成事

  的实干精神发扬光大

  主持人:来到广州有什么感受?

  郑明:现在看这件事非常成功,全世界都在关注“哥德堡号”。而在这么多盛大活动的背后是有动因的。之所以做得比较成功,绝不仅仅是今天做出来的,而是来源于我们有一些领导同志的远见卓识,他们考虑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而是着眼于大局和长远。关注这件事的领导人很多,但我直接接触到的有几位。1994年的时候,从一开始造船,瑞典人就争论经费的筹集问题,还有人甚至讲造船的人是疯子。而就在这个时候,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在他的行程中,就安排去了正在筹建的特拉·诺瓦造船厂参观,并为这个建造“哥德堡号”的船厂奠基,这是他代表了中国人民对瑞典朋友这个项目的极大支持;到了2004年9月,我知道吴仪同志也专程访问了这个船厂,并为“哥德堡号”题词“一帆风顺”。

  主持人:当时去瑞典的中国的领导同志都非常重视这个项目!

  郑明:对,非常重视!唐家璇同志、李肇星同志也曾经访问过这个船厂,也都表示过支持。特别是在这个项目争论激烈的时候,来自中国的几位领导同志,都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支持态度,这对他们坚持把船造出来,把船开到中国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激发了瑞典朋友的同时,我觉得我们地方的领导同志对这件事的支持非常关键。我知道当时朱小丹同志、常务副市长张广宁同志和有关部门领导都为这些事做了大量工作,当时的市委书记黄华华同志、市长林树森同志都有支持办好这件事的批示。特别是当朱小丹同志要调动到省里工作时,为这件事还专门与张广宁同志作了工作交接,这真的让我很感动。于是,我就主动向市领导写信提建议了。

  主持人:你能说说写信的细节吗?

  郑明:当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就考虑到我们的准备工作比较偏重在岸上,如恢复古港风貌的黄埔古港、南海神庙等,而没有考虑到船的问题,所以我就向张广宁同志写信建议,我还有信的底稿,这底稿是广东造船工程学会帮我打印的,我说当时关于“哥德堡号”的中国行,应该依照国际海上船舶交往礼节的惯例,宜有一艘相应的中华仿古木帆船,去港外迎接并引导外国船至停泊地。后来,张市长和瑞典驻广州总领事司马武在登山时说:瑞典“哥德堡号”就要开到广州来了,它的停泊地点我们已经选好了。广州还打算让一些专家来研究一下,准备用一艘中国古船来迎接“哥德堡号”。这样在“哥德堡号”走后,中国的古船就可以放在那里,作为一个旅游景点。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南海神·广州日报号”仿古广船。现在,在张市长和王晓玲副市长的领导下,“哥德堡号”重访广州获得了很大成功。这真是瑞船连广船,云帆济沧海。在这里我想再引用吴仪副总理为“哥德堡号”一帆风顺的题词,也祝“南海神·广州日报号”和广州的发展一帆风顺。

  主持人:那么,在追说“哥德堡号” 重访广州的背后,我还可以感受和领悟到什么呢?

  郑明:我想这就是广州市领导同志的远见卓识和宽广胸怀,广州人做事做成事的实干精神,当我们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投入到其他工作上,广州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一定会创造出新的奇迹,这也是我们非常期待的。

  (记者青舟、王飞整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