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信息开放型”的治理思维,可以使政府在展示自信的同时,也获得民众和社会的信任;在政府与社会分享公共信息的同时,也能促进更有效的信息输入和公众参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5日08:40 法制日报

  法治观察

  本报特约评论员 王锡锌

  据报道:近来我国南方出现洪涝灾害期间,湖南资兴地方政府瞒报灾情和人员伤亡情况,在当地引发了关于灾情的多种不同版本的传言,导致民众对当地政府抗洪救灾措施和

诚信的质疑;而同样是面对灾害,广东乐昌地方政府主动向社会通报灾情和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通过真诚、及时的信息披露消解民众对灾害的惶恐,增进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并以这种互信为基础形成应对灾害的强大力量。同一问题,不同应对,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这两种应对自然灾害的不同态度,反映出地方政府公共事务日常管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不同思维模式和行动方式。面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政府隐瞒实情,并封锁所谓的“负面消息”,本质上是一种“信息封闭型”的治理思维;面对自然灾害和各种突发事件,勇于及时、充分地向公众通报和披露各种信息,并通过信息开放激发和汇集民众力量共同应对突发事件,本质上是一种“信息开放型”的公共治理思维。在政府日常的公共事务管理中,同样存在这两种不同的公共治理思维。

  “信息封闭型”的政府治理思维,在传统的政府管理过程中具有相当普遍和深入的影响;在一些情况下尽可能封锁“负面消息”,几乎成为一种思维定式。然而,这样一种思维,事实上需要假定:第一,信息是可以被封锁的;第二,如果信息被封锁了,民众就不会知晓;第三,如果民众不知晓这些负面信息,政府就可以更好地进行各种管理。不幸的是,这样一些假定不仅低估了信息在人群中的传播能力,也低估了民众对真相的认知能力;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不仅反映出政府的不自信,也隐含了政府对民众不信任的心理倾向。这种政府管理思维,用于应对自然灾害,不仅不能有效应对“天灾”,反而可能进一步引发“人祸”;用于日常公共事务管理,则会不断侵蚀民众对政府的信赖这一最为重要的公共治理资源。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我国政府管理理念的更新和治理模式的转型,“信息开放型”的公共治理思维,已经在政府的日常管理和突发事件应对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和实践;而这一思维和行动方式通过实践的展开又进一步展示了其自身的力量。开放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它不仅表明政府对自身治理能力的高度自信,也表明政府对民众认知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信任。通过信息的开放和分享所构建起来的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信和合作,无疑是应对任何突发事件和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最根本的、可持续的力量。在政府的日常公共事务治理中,通过信息公开等制度而不断完善的汇集民智、凝聚民心、展现民力的开放治理模式,也越来越成为政府和民众的基本共识。

  现代政府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共识程度和合作能力。特别是在处于转型过程的社会中,不论是常态管理还是突发事件应对,民众与政府之间的互信和合作,都是有效公共治理的关键性资源。要想真正获得和维护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就需要政府以开放、真诚和自信的心态面对民众,告诉民众政府所面临的挑战,以开放的心态与民众进行交流、沟通,共同探讨和采取应对挑战的方案与集体行动。这种“信息开放型”的治理思维,可以使政府在展示自信的同时,也获得民众和社会的信任;在与社会分享公共信息的同时,也能促进更有效的信息输入和公众参与。因此,有必要重申:“信息开放型”的公共治理思维,不仅是一种态度和立场,而且本身就是一种公共治理的资源和力量。

  作者为北京大学宪法行政法中心研究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