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话题:北大对游人下“限客令”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5日08:50 上海青年报

  北京大学为了“维护正常教学、科研、生活秩序”,从7月23日开始,对参观校园的人员数量和对象加以限制,原则上对小学生和成人旅游团不予接待,只批准中学生团体进入。此规一出,很多准备到北大“感受名校气氛”的小学生和家长们只好扫兴而归。

  观点一

  “选择性拒游”的功利意识

  □卢荻秋

  北大“拒游”自有“拒游”的道理,社会各界有不同看法也属正常。笔者感兴趣的并不是该不该“拒游”的问题,而是觉得北大“选择性拒游”的做法别有一番意味。

  大学确实不是旅游胜地,不过,让社会各界人士亲身感受学府氛围,鼓励后来者励志向学之心,也是大学理所当然应该承担的社会职责。所以,北大是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向社会宣布关闭校园大门,将慕名而来者拒之门外的,可又不愿意纷至沓来的人群“干扰了”北大的“正常秩序”。怎么办呢?北大的答案是:“限制性开放”和“选择性拒游”。

  “限制性开放”好理解,也容易被人接受;“选择性拒游”则十分直白地露出了“北大皮袍”下的“小”来。来北大“朝圣”的本是各色人等,无所不包的,有翩翩少年、白发老翁,有金牌白领、底层民众。抛却年龄、身份、地位不论,他们都有一颗对中国最高学府敬仰憧憬之心。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是不应该被区别对待,另眼相看的。

  可北大在“限制性开放”的同时,没有对她的敬仰者们一视同仁,而是采取了“选择性拒游”的策略:将“显在”的生源群体———中学生———置于欢迎者之列,而将“不确定”生源群体———小学生,以及非生源群体的成人,一律生硬地阻挡在学府大门之外。

  这种“选择性拒游”的策略凸现了功利意识,显然与北大“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格格不入。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大学是社会的精神家园,既有责任也有义务向社会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引领社会风尚,激励励学奋进之志。这种文化的传播应该是面向大众、面向社会各个群体的,而不能因为身份、地位、年龄的区别而给与不同等待遇。所以,严格来讲,北大的“选择性拒游”带有某种程度上的歧视性质。

  这种功利、歧视倾向,无疑是对大学精神的戕害,将在社会上形成不良影响。

  观点二

  北大应否拒游首先是个事实判断

  □李劭强

  有人说:北大不应成为旅游景点;有人说:北大是全国人的北大。北大能否拒游成为了一个社会性的话题。

  应当说两种观点都有其逻辑的合理性。如果,我们站在学校的立场上,我们会说北大确实不应成为旅游景点,因为它是一个公立的教育机构,是一个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场合,自然不能成为商业线路中的旅游景点之一。但是,如果我们站在游客的立场上,我们也会说北大是全国人的北大,不能拒绝人们对其的观览。而既然团体旅游可以使人们的游览更简易,为何要拒绝,而且是选择性的拒绝呢?

  的确,如果我们所持的观念不同,或者思考角度不同,关于北大是否应当拒游,也就成为了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僵持性话题。而这种各持己见的“舆论不一律”恰恰是价值多元化社会的一个常态。但这种价值判断上的合理,并不意味着其现实的合理性,因为在价值判断之前,还有一个事实判断。如果逾越了贴近现实的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就会成为逻辑上的空谈。

  因此,在评论北大是否应当拒游时,我们就应该首先讨论北大不拒游和拒游的后果是什么。只有在搞清楚选择性拒游有无现实的必要性后,我们才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观上的价值判断。而在事实判断的层面上,我们可以发现,北大的选择性拒游确实有其针对性:在学生普遍休假的暑期,当各种学生团体和成人团体纷纷涌入北大校园时,安静和有序的校园环境也就成为了奢侈品。所以,尽管要考虑到公开的开放,要考虑到北大形象的宣传,但限制部分游客已是必须之举。

  在这个事实判断的基础上,我们就会对北大的选择性拒游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而不会使我们的价值判断过于苍白或沦为道德压力。事实上,在限客已经成为保护旅游景区质量和安全的手段时,北大更有理由对部分的团体游客说不。毕竟,北大只是北京大学,而不是北京景点,更不是可以无限量接客的北京大景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